教学随笔 第十八周 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二十六条有感 司徒小学 汤勤珍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不能想当然的以自己的想法替代学生的需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去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然而现在的很多做法却是在无意中给这些生性活泼的儿童系上了龙套。某些家长看到别的家长星期天带着孩子去少年宫学这学那,他们的心里就失去了平衡,赶忙也把自己的孩子送了进去,也不问问自己的孩子愿不愿意。这纯粹是一种攀比,结果是极个别的孩子成功了,大部分的孩子却变得越来越讨厌学习,越来越紧张学习。这种无视儿童心情的事,在教育中往往是被动的,也一定不会取得成功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有些学生属于被动型,他们只知道按照老师的指令行事。“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只要老师要求的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完成,而我们让做的事经常被讨价还价,甚至不予理睬”。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学生家长的谈话中屡见不鲜。尤其是低年级,这种现象就显得更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教师不是神,说的话也不是圣旨,教师也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个体。学生之所以对教师的话会那么言听计从,是因为我们紧紧抓住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并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身上具有各自不同的习性。这种习性是他们所处的不同家庭所给予的,只要我们能根据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们知道,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出现快慢现象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合理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让这段时间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教学随笔 第十八周 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诉我们:“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 的确,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是美好的,所以我们有时也应该去乘一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也许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想法,更好地去思考教育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bb28bf36bd97f192379e9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