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也可以说成是“刻纸”。就是用剪刀或者刻刀为工具进行的一种艺术镂空创作。剪纸和刻纸,剪完给人以一种透空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因为最后效果大致相同,所以也统称“剪纸”。南北方剪纸的特点就如同南北方风土人情一般,南方剪纸图案精巧,刀法细腻,形象神似,北方剪纸内容结构奇巧,刀法厚重,装饰意味浓,独具韵味;扬州民间剪纸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具有精美、秀丽、细致、灵巧的扬州风格和扬州特色。扬州剪纸人用自己的独特审美进行构思,,充分体现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 剪纸的起源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它博大精深,浓缩了传统观念,与古老的彩陶艺术,以及岩画艺术相互交融,相互交织。传递了一种人文精神。十年前,民间剪纸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态,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具有社会功能,它不光是中国拥有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它是中国的文明财富,也是世界人类的财富。 扬州剪纸作为一种工艺,虽然精巧,但是纸的属性问题,继承下来的几乎很少。考古资料说,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作品,是新疆吐鲁番周围出土的《团花马》、《团花猴》等等。我们知道,剪纸工艺未产生时,人们就有用箔、革和彩帛剪成各种镂空花鸟变成装饰物的图案的习惯。 扬州剪纸一直是南方剪纸的代表,细腻精巧,极富神韵。以前的剪纸是用来作为当时妇女绣花的时候的样子,一些装饰意味比较浓的生活适用品,如:鞋花、枕花、帽花、肚兜花、门帘花等等。岁月的升华,剪纸已经从早期的装饰品过渡到了现在的欣赏艺术。 由于剪纸工具的特别,奠定了它特殊的艺术风格。它虽然容易上手,但很难精通,它一般出自农妇之手,题材都来源于生活,对一些平凡事物的观察凭着淳朴的想法和灵感作为基础,形成简洁明快的风格,体现农民的朴实无华的精神。 在现代扬州,剪纸人口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圆如秋月,线如胡须,尖如麦芒,缺如锯齿,方如青砖”。 这就要求剪纸时我们能够做到线与线之间相连与相断。比方说我们要剪花卉,当我们剪到花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花瓣非常的圆润饱满,这就告诉我们要将花瓣折叠好之后一刀剪下,剪到位,这样才能够达到“圆”的标准;对于剪弧线状的花的时候,得用线条来造型,剪出来的线条要能够流畅,才会显得自然飘逸,给人一种韵律感,让人感受到“线”的魅力。有时候我们在剪纸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要剪外框,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剪这类带边框的作品就必须注意,线条要等边等宽,角度要精确,看起来要给人一种稳重感,棱角分明。线是构成剪纸艺术的主要因素,线恰到好处的组合起来,可以构成非常完美的画面感。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剪纸图案,密中有疏、疏中有密,技艺高超的扬州艺术家们安排的都很和谐。 扬州剪纸题材的丰富性早已让人心旷神怡。人物花卉,亭台楼阁等等,各式各样。每到家里办喜事的时候,我们就会看见家里面贴满了红红火火的剪纸,各式各样,我们把它叫做“喜花”,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喜字、碗装的、花状……”春节的时候;窗户上面也贴满了形状各异的窗花,到了清明节的时候,也会有纪念意义的窗花;扬州剪纸真可谓“清丽脱俗”,很多的时候蝙蝠、鱼、凤凰等传统吉祥物,也会运用在剪纸的图案上面,有着鲜明的特色,充满了生机和生命的象征。在人们出现危险,或者家里有人遭遇不幸的时候,老百姓们都会要求上帝的保佑,这时候就会运用民间这些风俗,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想法,希望神灵们可以保佑他们,渡过难关。其实除了这些传统的题材,还有富于教育规律、娱乐规律题材,京剧人物,孝敬老人等等的题材,表现了人们的古朴,纯真,自然,和谐的一种内心状态。 剪纸的构图造型具图案化。对于剪纸的构图,它与其它的艺术总类相比有所不同。因为他很难表现出三维空间,形象的体积感,所以只能在形象的内容上做到突破,可以运用物物组合的方法,加强物之间的比例以及他们之间透视关系,也可以使用图案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变为对称式,均衡式,平衡式,连续式,把人物,动物,以及大自然的景物安排在同一幅画面上。 在扬州,有一位老艺术家张永寿,是扬州剪纸第一人。从小就随父学艺,历经70载,创作了数千幅剪纸作品。有三部剪纸作品最具代表性,他们分别是《百花齐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其中,《百花齐放》出版的时候,大概是50年代,郭沫若先生曾写过一首诗来赞美他“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他又被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日本朋友给了他一个“人间国宝”美称。 剪刀,刻刀,纸,和手的组合,加上我们灵活的头脑,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bdbb698c4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