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山水画的透视美 摘要】 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的,西方绘画普遍运用的是焦点透视,而中国山水画运用的是散点透视来处理画面,在画面上能找到许多视点,即多视点的透视。古人所谓高远、深远、平远,给人以"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之感,使观者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透视形式,形成了东方绘画特有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对中国山水画透视的分析研究,试探索其在艺术构成中独特魅力。 【关键词】 山水画 意境 散点透视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0)10-044-02 一、前言 人们一提起透视,往往就会感到是西洋人传入的透视,其实,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就出现过一些朴素的透视原理,如南北朝时代的王微在《叙画》一篇文章中提出"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南朝宗炳著《画山水叙》一篇,文中有"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遥";唐代王维在《山水论》中指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古代画家对透视原理的认识。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散点透视"的处理方法为山水画家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可以不受眼前景物所限制,移动着的视点把平视、仰视、俯视的各种景物组合起来,使观赏者在烟云卧游时得到充分的精神自由。中国画家对透视方法的运用始终是灵活的,其画面的空间构成为移动观物后的整合,这是一种多视域的流动的空间组合形式。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方法,是"散透视(移动视点)"、"远视距"与"俯视"三者的结合运用,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特色与艺术特色。 二、中国山水画独有的东方气质 在中国古代很多的优秀山水画作品中,画面上经常出现:近处是广阔的水面,有木桥、楼阁、小溪、渔船;远处有无数的高山幽谷,整个画面是由近处一层一层往远处推,越推越远,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登高远望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并不受外界自然的束缚,寻找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独特意境。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是不拘泥于自然物的摹拟再现,而强调主观的意念、写意。中国山水画讲"与山传神"写山真骨",前者是应传达山水的审美神韵,后者则是要撩开自然景物的表皮,不满足于表面摹仿,而应图写山水之真体与真相,这就是五代荆浩所谓山水"图真"。 郭熙曾讲到山水画的取景之特征,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不能尽秀,一概图之,版图何异?所以山水画选择那些尽奇尽秀之美的对象利用平远、深远、高远的空间处理方法加以表现,创造中国绘画独有的意境美。 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散点式构图,自始至终体现着东方人特有的优美气质,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气质,是人与自然物我交融的气质。 三、中国山水画的透视美 (一)古代山水画中"三远" 宋代郭熙在其《林泉高致集》中结合山水画的构图提出了"三远"法,即:"山有三远,自山上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三远即是视点在纵向移动过程中所处低、中、高三种视位观察景物时所生成的仰、平、俯三种透视关系。如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高远法在画面构图中得以突出的体现,因景物大部分突出于视平线上的天空中,有"对此欲倒东南倾"之感,而山峰又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愈加明朗突出,所以古人又有"高远之色清明"之说。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是观者处于较高视位,能在山近前处以凹窥凸,推视到后面的群山、景物皆收眼底,山与山起伏相同,层层深高变远,交错不尽 ,"使人望之莫穷其际,不知其为几千万重"。深远方法来自俯视,群山一大地相衬,天空被推至无限次远,故曰"深远之色重晦"。如白雪石的作品《漓江山水》、宋代马远的作品《踏歌图》等。如果在深远的基础上,以同样视线角度,继续升高视位不断观察,自然会得到以纵观深的视域组合,如张大千的作品《长江万里图》,就能让观者放眼崇山峻岭、峡门逶迤,自天际而来滚滚东去之势。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 "自近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的构图来自平视视域,视点不仰不俯,对景物以适中视位远视,平视景物是通过近大远小,互为遮挡的对比中由近及远,为平远法,因此类似于平视焦点的透视特点。但画面却不像西方油画那样有整齐划一的消失点。平远透视效果的山水画常舍繁求简,以近大远小、近浓远淡、近实远虚、近密远疏,将景物推移到缥缥缈缈处。平远法所观得的景物,必然天地各半,感觉适中,所以有"平远之色有明有晦"之说。平远透视风格的山水画,最著名的有元吴镇的《渔父图》、元倪瓒的《鱼庄秋霁图》等。平远透视风格的山水画,通常给观者以旷古幽深、物我交融之感,常常给观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是备受古代文人士大夫推崇的审美境界。 (二)散点透视的特征 在中国画各画科和不同画类中或多或少有"散点透视"的出现,比如说版画。王伯敏先生说:"版画的构图特点之一,即在于画面上不受任何视点所束缚,也不受时间在画面上的限制",这正是"散点透视"的意思。陈兆复先生也说过:"画家打破固定视圈的限制,将其在不同的视点上,不同的视圈内观察所得的事物巧妙地组合在一幅画里,画面似乎有几条不同的视平线,几个不同的视点。它的空间立场是徘徊移动,游目周览,犹如'摇头摄影'那样,扫视物象的各个侧面,视点似乎在移动的了,所以又叫动视点透视"。 散点透视有以下几个特征: (1)自由性:由于传统中东西方的艺术观各有鲜明、强烈的个性,所以透视在绘画中运用,西方显得很理性,追求画面的逼真感,而东方艺术显得很浪漫,追求画的意境、精神。所以透视学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很有特色且灵活多变。中国画的透视最大的特色就是"散点透视"或者说是"多视点"。传统的西画是焦点透视,其意是一个画面只有一个视点,而中国画中的大场面或过长的立轴和长卷,巧妙地把不同空间甚至是不同时间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同摄像机的镜头在走动中把众多视点所见的场景逐一放置在一幅画面中,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31544502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