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时间:2023-02-14 09:28: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例: 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教育育人 B以人为本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社会主义

正确D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性质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就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总的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于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果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关系和衔接方式,以及不同性质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如大、中、小学的衔接关系,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比例关系等。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虽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3. 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经推算,美国1929-1957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4.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之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识。 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把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5. 教育先行。,所谓“教育先行”,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为了发展经济,必须注意首先发展教育教育的周期长,因此,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世界,人才的培养应先于经济的发展。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7.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外,还受文化的影响。例如: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就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8.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9.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


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10. 学校组织的管理

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沟通对于学校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信息传递;二、控制; 三、激励; 四、情感交流。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1)计划2)实施3)检4)总结

11. 对于学生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表现: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产物。2非正式性。生文化一般都是非正式形成的,没有经过教师的组织或有意的安排,往往是学生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由于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成一个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3)多样性。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4)互补性。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是对学校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

12. 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1)主题统揽策略 所有的学校活动都可以围绕办学理念展开,用主题理念去统率和指导学校的一切,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理念内涵的文化整体合力。2个性塑造策略 3)传统拓展策略 这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长历史的老校而言的。4)重点突破策略

13. 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14.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是我国古代内法论的代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

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2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外铄论强调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

和学校的教育等。荀子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战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他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

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2)环境 3教育 4)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减弱趋势。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教育必须按照遗传素质发展的水平进行,超越活落后于遗传素质成熟水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2)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98e5bd4afe04a1b171de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