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故事: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 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 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 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 有个燕王, 他的国土小、 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 燕王就征用了民夫, 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 以 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 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 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 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 全漏光了 ;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 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 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 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 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 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 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 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 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 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 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 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 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 为燕山山脉。 【延伸阅读】 特色之一 ,景区草木茂盛,树木成林,植被覆盖率现今达 96%,这种大面积植被是任何长城段都不可比的 ; 特色之二 ,慕田峪关台奇特。慕田峪关与居庸关、山海关、 嘉峪关等都不一样,正关台是由三座空心敌楼构成,通连并矗, 两侧楼较小,中间楼较大,三座敌楼之上有三座望亭,关门不设 正中,而是在关台东侧,进出关台也是两侧敌楼设门,这种独特 的关台建筑是万里长城所罕见。 特色之三 ,敌楼密集。 从慕字一台 (大角楼 )至慕字四台 (正关 台)不到 500米,就设敌楼 4 座;从慕字一台至慕字二十台,长度 仅 3000 米,敌楼、敌台、墙台、铺房就 25 座,这种百米左右就 有一座敌楼的长城段也是不多见的。 特色之四 ,双面垛口。其他段长城,多为长城外侧一面建垛 口墙, 而慕田峪段长城却两面都为垛口墙, 垛口墙即守城将士对 敌作战的掩体。两面垛口墙,即意味着两侧同敌作战,可见慕田 峪段长城在历的重要战略地位。 特色之五 ,内、外支城并存。支城,即在主长城之外根据战 事需要顺山势又节外生枝修出的长城。 慕田峪的外支城即连接慕 字十一台的长城,内支城即 “秃尾巴边 ”。 特色之六 ,长城富有立体感。慕田峪关,地势最低,海拔仅 486 米,往东,陡然上升,至大角楼 ( 慕字一台 )不到 500 米,竟 然上升 117 米。往西,从慕字四台 (即正关台 ) 至慕字十九台,起 伏不大,较为平缓,从慕字二十台至牛角边处,只经过近 10 座 敌楼,就从慕田峪关的 486 米上升了 533 米,达到 1039 米。从 整体角度看,这段长城犹如在山巅腾飞的一条巨龙,高峰处,如 巨龙昂首,欲上九天 ;沟谷处如巨龙饮水,一头扎进山涧溪流之 中,蔚为壮观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d5e5a300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