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自从2006年南京彭宇案后,报纸和网络上已经不止一次报道过类似老人摔倒无人扶的新闻了。面对这些这些来去匆匆、对老人的摔倒视而不见的过路人,面对着 “复旦黄山门”中对于民警的牺牲而态度冷漠的大学生,以及面对着自己也曾做过类似事情的道德反思,不禁要问:我们心中究竟有没有道德感,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们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而做出这样的行为选择的?道德建设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即使内心存有善恶荣辱,如果没有合乎道德的行动,道德就等于无,道德的冷漠还会传染,甚至成为习惯。 公交车上,虽偶尔存在心安理得不让座的年轻人,大部分人还是积极让座于老弱病残孕。其实我们的社会也不乏好心人。但面对摔倒的老人时,我们却看到一幕幕奇怪的现象:老人摔倒,旁观者众多,却无一人敢扶,直到老人无奈大喊“是我自己摔倒的,和任何人无关”,大伙才去帮忙。这算是幸运的了,如果摔倒的老人是个哑巴或者被摔得不省人事,后果恐怕很严重了。但是,这些旁观者难道真没有恻隐之心吗?其实,大部分人不是不同情老人的遭遇,但是一想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万一反咬一口被人讹诈一番怎么办?!”于是就不自觉得走开了。只是基于“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全起见”的考虑。可是,这样做合适吗? “复旦黄山门”发生之后,人们一直在谴责被救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冷漠?仅仅是这些大学生的责任吗?还记得汶川地震搜救过程中,日本救援队对两具遇难者遗体的鞠躬吗?他们这一鞠躬,让多少人心动。相比之下,远的我们有文化大革命,近的有屡禁不止毒奶粉、一次次的矿难、还有近日因三轮车校车坠河的14名小学生的生命,想想这些,我们或许会明白这种冷漠“是怎样炼成的”。也许,人们无意过分指责这些大学生,只不过,他们是未来社会的精英、祖国的栋梁,人们或许只是在愤怒中痛惜中国道德的缺失:“精英尚且如此了!” 很显然,这些新闻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人们需要道德。道德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道德的产生是由于人的需要,由于认识到以合作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在一起的重大价值。虽然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之中,我们并不能保证合乎道德的行动一定会符合每一个人的眼前利益,就像南京的彭宇在面对摔倒的徐老太时,如果事不关己、一走了之,一定要比好心搀扶老人却被讹诈要省事的多。但是,如果推而广之,假如所有的人面对老人摔倒时都采取漠然视之的态度,假如所有摔倒的老人都讹诈做好事的人,那么,我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若有一天自己年老的父母不小心在马路边摔倒痛苦煎熬却无人问津的情景是何等得凄凉!所以摔倒的老人和过路的人们如果都能做到合乎道德的行动,我们做好事的道德成本和道德风险就会降低,生活就会轻松很多。 我们为什么没有合乎道德的行动? 从各种各样有关老人摔倒的事件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人采取事不关己匆匆走开的理由是怕有风险,损害自己的利益,他们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但也有人宁可拨打110或者给老人送水也不肯扶老人一把,这种行为不仅主要考虑了自身的利益,也兼顾到了老人的利益,相对于完全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利己主义而言,这种功利主义是个进步。但是在有的老人摔倒事件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好心人不仅拨打了110、通知了老人家属,而且毫不犹豫上前把老人扶起来送到医院,其道德境界就比较高尚了,也许他们并非没有考虑到做好事的道德风险,只是基于“有老人摔倒了,自然就要上前将其扶起来”的传统美德,当然,如果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道德风险,只是从直觉上认为应该这样做,想想我们我们过去宣传的所有的道德模范,大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完全不顾个人的权利的人。 但是现在社会在发生变化,我们要看到今天的时代跟过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是一个人人都在讲究自己利益诉求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的时代。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重要的社会实践都努力去道德化”,过去,人们把修身养性作为立身之本,现在,人们把拥有财富作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最重要标准。中国几十年来正处于深刻的转型当中,以往比较适合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对社会的整合功能急剧下降,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再加上法制的不健全,社会有失公正,就造成了社会道德失范,甚至混乱。在社会道德混乱和失衡面前,大多数人自然选择只考虑自己利益的明哲保身行为了。于是人们之间越来越不信任,越来越冷漠,最终损害的是全社会的利益。于是,功利主义的道德评价标准也许是最适合现代社会了,虽然它也有缺陷。可是很多人连最基本的利己不损人都做不到。 社会道德建设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面对着中国社会转型当中出现的道德缺失困境,长期以来,我们所宣传的道德楷模总是超常人的,过于高尚的,比如身残志坚、舍己救人、甘于奉献、为坚守岗位而不顾家庭等等。人们总是把眼光放在常人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到达的高尚的、伟大的道德之上,却忽视了一些一般人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所以,当面对摔倒的老人、为救人而牺牲的民警之时,大多数人只怕承担责任连最基本的报警都没有做到,复旦的高材生们甚至连民警的追悼会都没参加就匆匆返回上海,完全没有对生命应有的尊重之情。虽然“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现在中国社会可能最需要的是人人都认可并且能够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所以,我认为,道德社会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对于社会而言,能有一套最基本的人人普遍认同都能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个人而言,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坚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善良一些,诚实一些,守规矩一些,至少不要做损人不利己或利己损人的事情,当然,这需要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也许会更和谐一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1987f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