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意识理论研究 作者:杨希 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23期 【摘要】通过系统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意识理论,文章认为马恩在用经济标准分析社会结构时,还使用了“意识形态的标准”,强调共同的阶级意识对形成阶级集团的重要性。根据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对工人阶级的研究应增加全球性的维度并运用马恩的阶级意识分析方法考察全球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找到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阶级意识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物质丰裕和大众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西方阶级意识的模糊化。之后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出现,以及新中间阶级的形成导致各类非阶级的社会认同,影响和改变了新一代工人的价值观和阶级认同。从理论上看,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对以新中间阶级发展为中心的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及相应的阶级意识的淡化进行了现象学描述,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一定启发意义。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理论不能真正说明当代西方社会的结构性演变、阶级意识淡化的根本性质和根源,因而也无法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深刻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政治上日益背离马克思主义,日益趋向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所以,重温并系统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意识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阶级意识的基本概念 阶级意识的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阶级意识的概念作出具体的界定。但从相关著作中,可以理解阶级意识为关于某个阶级的自我意识。阶级意识的确立是以阶级的形成为前提,可惜马克思对阶级概念也没有系统阐述。马克思使用“阶级”一词时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层面上,马克思特别重视从社会经济的具体状况中进行阶级分析。在他看来,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还是失去,决定了人们在社会劳动组织的地位,决定了人们在劳动组织中的统治还是从属地位,以及决定人们对产品分配的多寡的影响,阶级是在客观方面可以相互区别的集团。人类社会各集团之划分为阶级是由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二是涉及的主观方面,人们首先是自己的共同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的意识,是对本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区别于其他阶级的意识。因此还应该结合主观因素这一层面来理解阶级的含义。 阶级意识的层次。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区别了不同层次的阶级意识,不发达的阶级意识只具有阶级一致性的观念,对本阶级经济利益一致性的感觉。这意味着对一个阶级成员区别于另一个阶级成员的各种特征的认识。在较高层次的阶级意识里包含有阶级冲突的观念。在冲突意识的观念里,阶级一致性的意识跟其他阶级的相互对立的利益的认识相联系,这种冲突意识潜在地包含在阶级一致性意识中,并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马克思在分析“自在阶级”和“自我阶级”时已区别了这两个层次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程,大工业提供了阶级意识产生的前提,阶级意识是阶级从自发到自觉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阶级状况的感性认识阶段只是对局部利益的一致性的认识。当人们认识到阶级差异的实质并组织起来反对与其相对立的利益时,阶级意识的水平也相应提高,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理论体系表达出来的阶级意识相应地产生了。马克思在谈到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时,工人刚开始是破坏机器,认为机器是贫穷的元凶。后来,他们逐渐意识到是资本家对他们进行剥削,最后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里就有了推翻现存的阶级统治的观念。这就是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发展过程。 阶级意识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阶级这个范畴,就是从阶级的存在、阶级意识,到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体系,成为劳动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研究阶级意识,还必须弄清它与构成阶级的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 阶级意识与阶级。阶级作为社会总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包括阶级构成(经济)、阶级意识(文化)、阶级斗争(政治)。在对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阶级划分的时候,标准是他在经济上的地位与权力。在大部分个体成员认识到不合理的剥削存在是必定会采取斗争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后形成自己的政党推翻统治阶级。阶级意识就衔接了阶级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所以,阶级意识在阶级范畴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尽管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阶级意识未必能引发阶级斗争,因为个人的心理意识是不可预测的。但是,马克思早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就谈到法国的小农像一个袋子里面的马铃薯,虽然生活条件相同,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整个阶级是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根本就不能成为阶级范畴意义上的阶级。可以看出,对于阶级认识不能把它当作是一种“死水”般静止的范畴,从而忽视了文化、政治方面的连接作用。阶级意识联通了阶级的经济存在和阶级的政治斗争。 阶级意识与阶级结构。马克思首先从客观方面分析阶级产生的基础,从社会的经济结构出发分析社会的阶级结构,从人们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分析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阶级是在客观方面可以相互区别的集团,它们是具有共同阶级利益的集团,阶级意识首先是人们对自己的共同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的意识,是对本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区别于其他阶级的意识。因此,每个阶级的阶级意识有其产生的客观前提和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表达了如下看法: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利益的差异是形成阶级的客观基础,人们之所以组织成为阶级集团,这是因为人们意识到相互之间对立的利益,为捍卫自己的利益以反对对立的制度。 阶级意识与阶级斗争。在马克思看来,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经济条件的人们是否具有普遍的联系、共同的关系、有无一定的政治组织,这是人们形成一定的政治组织、一定的阶级集团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同时注意到,在人们形成普遍的联系、形成一定的政治组织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其自身一致的利益的自觉意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人们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利益的一致性是形成阶级的基础,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利益一致性以及与别人的利益存在差异和冲突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与别的利益相对抗而组织起来进行斗争,这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们就成为阶级集团。马克思在说明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发展时充分揭示了这一点。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意识理论的思考 一是通过以上关于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意识理论主要内容的总结,可以推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地方强调共同的阶级意识对形成阶级集团的重要性,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用经济标准分析社会结构时,还使用了“意识形态的标准”。这就是说,满足于一定的社会阶级的经济标准的人们整体之间组成阶级集团,这在于它的成员由共同的利益联系起来,在一定的阶级意识指导下组织起来,并为共同的利益进行反对与其对立的人的利益集团。马克思正是在此意义上区别了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意识理论是有缺陷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关于阶级意识的阐述比较零散,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明确地规定意识方面的标准可作为分析社会阶级的单独标准,同时这种标准在分析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完整意义上的阶级定义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许多西方的学者为此批判马克思是一个经济决定论者,导致不知情的人们后来在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煽动下从单纯经济意义上理解阶级的含义。 二是马克思之后的一些思想家对阶级意识进行了探讨,力图弥补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这一不足。有从文化方面来研究阶级意识,力图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层面探讨无产阶级意识形成的根源,这种研究方式开创者是卢卡奇;有从阶级经验角度来研究阶级意识的形成,主要强调阶级经历在阶级意识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是两位历史学家汤普生和霍布斯鲍姆;有从个体心理等微观角度来实证地研究阶级意识,这种研究力图从个人具体体验的层面揭示阶级意识的形成,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赖特和吉登斯。他们都是把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意识理论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重构阶级意识,但是有些观点受当时资产阶级的影响,不能正确地构建阶级意识理论。对此,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意识觉醒性不高的局面,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关系仍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上的超额利润为麻痹无产阶级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缺失。而在国际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并通过各种干预手段在世界各国建立其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表现在经济层面上,建立并强化了如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机构;在政治和军事层面上,美国对反对其统治利益的各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干涉。与全球资本家阶级的逐渐形成的强势地位相比,全球工人阶级的阶级形成可以说是被动的、不自觉的过程。根据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充分理解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意识的理论之后,对工人阶级的研究应增加全球性的维度,并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意识分析方法考察资本主义和全球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找到相应解决措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3eaa9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