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时间:2023-02-05 23:38: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是四川眉山作家刘小川的作品,共四册。作者以现代人的视角和情感,品读了中国历史上光辉璀璨的文人功绩,从屈原到鲁迅,读来倍感亲切。 翻开目录,我决定从苏轼读起。一方面因为苏轼和作者都是眉山人,另一方面因为苏轼是我心目中中国古代文人的偶像。记得几年前有一次与眉山的同行交流,他骄傲的介绍自己的家乡,说是“三苏”的故乡,我接上话也自豪的说起自己的家乡―凤翔,同样和苏轼特别有缘,当初刚刚考中进士意气风发的青年苏轼,成了大宋朝公务员,职业生涯第一站便是凤翔知府签书判官,27岁的他带着结发妻子王弗,在凤翔工作生活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因着共同崇拜苏轼的渊源,感觉大家的距离瞬间拉近了许多。

苏轼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造诣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他是一位天才和通才,也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艺家和科学家。尤其是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作者认为“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我个人对苏东坡总的印象是:他能看见生活。看见生活不容易,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家、历史。换句话说,他具有总体把握生活的能力,纵向千年,横向万里。他既能看见普通人眼中的生活,又能看见普通人看不见的生活。宏观微观都胜人一筹,所以,称他为生活的大师。”

苏轼的一生有三个人对他影响至深――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于是,我紧接着阅读了欧阳修和王安生的篇章。作者没有单独介绍司马光,不过他在前面三个人的部分都是重量级人物。

唐宋散文八大家,北宋占六个,而欧阳修是旗手,旗下有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影响后世上千年。欧阳修为官多年一心为民胸怀坦荡,深得百姓爱戴,当然也得益于他极高的个人修养。被誉为北宋第一散文的《醉翁亭记》,文字如泉水之溢,一派天然。人、亭、山、泉、鸟,皆含醉态:酒醉、色醉、情醉、意醉,画图难书。欧阳修五十多岁时主持科举考试,看到苏轼的文章“不觉汗出,惊为异

人”,以他文坛至尊的身份在京城奔走呼号:“三十年后,无人道着老夫也!”当时的苏轼还只是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足见欧阳修的胸襟。晚年的他为政为文,自号“六一居士”:集古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以一翁流连沉醉于五物之间。白发苍颜,朝气蓬勃,真率性情,着实让人敬佩。 拗相公王安石强劲变法,被作者评价为中国古代大文人中唯一影响了国家命运的人。王安石与苏轼政治上势不两立,此消彼长几十年,其实从另一种意义上他们是心照不宣的朋友,政治严重对立,文化高度认同。不同在于,苏轼主张渐变,王


安石主张骤变;苏轼是民本思想,王安石是国本思想;苏轼是生活大师,兼具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王安石是轻视日常生活,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注意不到细微之处,不懂“生活世界”为何物。王安石犹如纤夫,拉着大宋这条船逆水而上。激流险滩,纤绳勒进肌肉,他咬牙瞪眼不吭气,还得使出拳脚,对付一拨又一拨强悍政敌,抵挡住内部乱箭,虽一生付与国事,但最终无力扭转,空余悲叹。有人曾用“法非不良,而吏非其人”来评价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假如大宋朝多一些像王安石这样的官员,变法的结果未尝不能改变。

历史,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前行。通过品读一位位历史高人,把握其中历史规律,汲取中国文化精髓,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就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e30baf6f9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