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的意义

时间:2022-12-08 11:29: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古学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的意义

摘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建筑古迹、城镇村落脉络不断遭受严重破坏,很多人对对西方的建筑文化趋之若鹜导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缺失,这为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为研究过程带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深入的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考古学在研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只考虑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全面真实的为人们提供研究建筑理论的史实例证,只有将建筑与考古充分结合、合理利用,才是未来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的良策。

关键词:考古学;建筑历史;学科结合

梁思成先生曾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的开头说道: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不断侵略,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一系列烧杀抢掠而导致大量封建社会以来存留下的建筑古迹、城镇村落脉络等遭到破坏乃至损毁,这使得本来就不被历代所重视的建筑文化变的更显珍贵。而建筑本身在数千年的历史足迹下所形成的艺术表现大多是缓慢而不自觉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习俗演变而来,它不像琴棋书画那样得到文人墨士的推崇,自古便没有流派及体系,也没有专人来对各个时期的建筑类型进行归纳整理,更缺乏有意识的保护与研究。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史书经由数代人对其进行解析翻译,一部分作者本意以被后来人的主观思想的加入变的歪曲。同时书内大多数建筑工程做法都是在结合实际建筑中进行总结,当这些建筑古迹遭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后,后人将很难再根据书中的配图完整的了解那个时代的建筑结构,更无需提理解形成那些建筑结构背后的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了。 随着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庄严的旧市容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不属于本国的建筑。疏离感与冷漠感占据了人们心中原有的归属感,越来越多的人在民族独立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逐渐有人开始意识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弃不会使中国人民独立富强,而只会让人们心中的大国更快的走向灭亡。于是中国的知识青年及部分统治者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人们开始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探寻、研究、整理及保护。建筑师们期望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中国古建筑的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

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人们在研究与保护中国传统建筑的道路上异常曲折与艰辛。一是因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太过悠长,封建体系制度下的建筑形式经过历朝历代发展,其演变进程虽缓慢却极其复杂;二是因为历朝统治者均不对建筑技术有所重视,建筑全靠工匠在师承关系下凭借经验建造而成,极少有理论系统的记载流传下来供后人参考学习;三是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多以土木材料为主,大量的木构建筑随着时间推移很难保存下来,如今挖掘到的中国古建筑,基本上只是土中埋藏的一些土而已,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建筑考古的难度;四是因为中国近代的建筑发展道路一度出现停滞,战争对中国传统建筑所带来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加之大量西方外来文化的侵入,给中国建筑师们对于保护与发展本土建筑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虽然种种原因造成对研究与保护中国传统建筑的困难,但也正是因为建筑师深刻感受到其中的艰辛,才更加努力的去钻研如何研究与保护中国传统建筑的方式与方法,这其中与之密切相关的便是建筑的考古工作。 何为考古学。在现时代,对考古学的理解概括起来是:其使命与历史学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如实地复原认识历史实物,其区别仅在于历史学是以文献为对象,而考古学是以实物为对象。到目前为止,考古学的内涵,其广义的理解


为:通过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研究获得历史知识;狭义地说,这是指获取历史遗迹、遗物的途径和方法,包括:调查、收集实物资料的技术,整理、编排、保存实物资料的技术,测试断代的技术,审定和考核实物资料的方式和方法。

而关于建筑遗迹的考古学则较一般的考古更为困难一些。一般对于诸如陶瓷、青铜、字画等的考古工作,其体系与发展程度相较于建筑遗址的考古研究较为完善,发掘出的文物经鉴定也可保存于博物馆中进行后续的研究。而建筑遗迹很少伴生器物,同时遗迹也搬不到博物馆中,这对于盛行挖宝、着重于墓葬考古的情况下,遗迹是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的,因此造成了不少无法弥补的损失。另一方面,建筑考古需要考古学家与建筑师共同合作进行,这种非单一学科的研究促使建筑师不仅需要掌握建筑设计手法以及建造技艺,更需要了解看似与建筑学无关的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等学科,这无疑给建筑师在研习建筑学的道路上提高了广度与精度共存的要求。若想真正做好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与保护,真正寻求出未来中国建筑发展的创新道路,搏众家之长将是大势所趋。 建筑考古学是研究与保护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基础与前提,它为建筑师学习建筑史提供了事实的材料,前期阶段缺乏或没能遗留下完整的古代建筑实物,惟有依靠考古学才能获得文献所不能提供的实物资料。通过考古学说提供的不断完善的资料,建筑师有机会更深入系统的了解古代建筑,从而结合现代的建筑学科体系摸索出中国千年来的建筑艺术发展与建筑人文理念,通过延续这些脉络并对其中的深层次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去探索中国现代建筑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建筑师应当建什么样的房子。建筑乃至全部人为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载体,其遗址的考古学发觉和研究,可提供墓葬考古所不能提供的社会生活形态的材料。在历史上,越是早期的建筑越具有研究价值,它的生产几乎集中了社会生产的各个门类,因而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状况。

在建筑学教学领域,为了迎合现今的社会环境,很多高校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将建筑史的学习时间压缩,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或者开设更多的与实际建造相关的课程。老师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外出寻求古建筑进行实地勘测调查,学生仅从课本上的图片中去辨识木构建筑中的斗拱、柱、梁等构件,而实际中对于这些构件的发展以及同一构件仍存在的不同做法分毫不知。死板的书本教学也很难让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体系及对现代中国本土建筑的再生与创造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这些问题对进一步研究与保护中国传统建筑都形成了阻碍,而建筑学也无法同考古学进行默契的配合,通力研究中国建筑古迹。

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建筑历史的研究将一直伴随着中国建筑的发展,只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建筑史才能更好的去创造中国本土文化的建筑。而只有建筑学与考古学综合起来,才能进行有史实依据的古建筑研究,才能形成属于中国建筑的特有的流派与体系。当代中国建筑师应该继承与发扬老前辈的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抱有非功利的心态去进行考察研究,才能在原有的建筑历史成果的基础上使其丰富与饱满,也为未来的中国建筑发展之路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1版,2011.04 [2]杨鸿勋.中国建筑考古学概说.建筑史论文集,2000.01

[3]楼庆西.梁思成与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清华大学校史网,2009.12


[4]杨鸿勋.中国建筑考古学概说.建筑史论文集,2000.0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e4f1531d2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