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第五章(教师全国统考教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章 教学策略 考试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研究等一般知识-t技能。 2.了解生物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3.掌握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学策略。 重点和难点 1.本章知识的教学理论部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教学策略部分大多以主观题形式考查,整体而言常见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在主观题中考查。 2.在历年考试中,教学策略是考查重点,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内容设计实施的指导思想,重在理解运用。 主要知识点 第一节初中生物学教学理论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教与学并重。因此在研究教学策略前,须先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本节简单介绍中学生物学的一般教学理论、学生的一般学习方式、经典学习理论。 一、生物学的一般教学理论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到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实现如下几点: (一)重视探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物学的教学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对生物及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作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 (二)强调直观,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的知识大多来源于对实验结果的归纳和总结。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物学知识内容的特征,用直观的手段,如显微镜观察、生物模型的观察、多媒体技术提供对微观生命活动的观察等,给学生提供思考和理解的情景,让他们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以发展学生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强调直观还表现在,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科内容结构,让他们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材料的呈现应适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这里所说的由简到繁是指由简化的整体到复杂的整体。 (三)关注合作,发展学生合作学习及交流的能力 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构者,在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体现辩证关系,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因此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关注小组的合作学习。即整个教学活动借助于师生之间、学习伙伴之间充分的沟通、辩论协调、澄清疑问等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构建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学习方式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获得知识或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学习方法是指具体的办法,而学习方式则还包括更加宏观的学习态度、习惯、意识、品质等心理因素。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接受学习、发现(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 (一)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通过阅读、倾听与研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接受学习最大的价值在于新一代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继承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接受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亦称探究性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 (三)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及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 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做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随着行为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具体观点和理论,其中对教育影响最大的理论有:巴甫洛夫-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以及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加涅的“累积学习说”。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特别强调要向科学家那样去主动思考、探索求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 奥苏伯尔提出的“意义学习”理论,即“认知同化说(又称认知一接受)”,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者“归属”的一种动态的过程。过程的结果导致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分化和整合。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新知识或者清晰稳定的意识经验,原有的知识也在这个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的变化。 3.加涅的累积学习说 加涅的累积学习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论与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从两大理论中汲取合理的成分,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引进现代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从而成为认知学习理论流派中强调信息加工模型的代表人物。加涅认为,外部事件可以使用激化、维持、促进或者增强学习的内在过程的各种方式加以计划和执行。这个过程就是教学过程。累积学习说认为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先前的学习导致个体的智慧日益发展。教学上主张给学生最充分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知识学习可以看成动机阶段(预期)一了解阶段(注意选择性和知觉)一获得阶段(编码储存通道)一保持阶段(记忆储备)一回忆阶段(检索)一概括阶段(迁移)一作业阶段(反应)一反馈阶段(强化)这样的一条链条。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其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致的,只是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是在自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问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四)概念转变理论 概念转变理论就是试图理解和解释先前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概念转变理论被认为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问题,近几十年来逐渐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 概念转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后开始出现大量研究成果。198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教育系的波斯纳等四位教授在《科学教育》杂志上联名发表《科学概念的顺应:建立概念转变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简称CCM)。近年来,国际上流行一个口号是:为转变概念而教。美国学者修森提出了为转变概念而教的指导原则。他认为,学生和教师的概念要明确地成为课堂话语的一部分,降低或提高一些概念的地位。为转变概念而教就是要促进学生考虑不同的概念,引导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学生带着先入为主的前概念进入课堂,这是十分正常的情况,前概念对学生科学新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只有认识到现有的概念已无法解决、解释所面临的问题,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意识到科学概念的可解释性、合理性、有效性,学生才有可能放弃原有的概念。作为科学概念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大脑中存在哪些概念,积极为学生创设所需要的环境及各类条件,协助学生努力改造和重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构新的认识。 (五)STS教育 STS系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STS教育即是指在现实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科学教育。其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智能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既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并能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STS教育运用在中学生生物课堂教学在学科教学目标上关注了学生认知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学生的科学人文性,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在内容构成上倾向综合化,生活本身的完整性与多样性决定了生物课程的综合化。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更体现了生物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探究和体验出来的。 (六)科学学基础 科学学的思想先驱出自欧洲,科学学这门科学也始于欧洲。1925年,波兰社会学家兹纳涅茨基首先使用了“科学学”一词。1931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对科学学的孕育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939年,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出版了《科学的社会功能》艺术。该书比较详尽地讨论了科学目前所起的作用和科学能起的作用,重点论述了科学活动的数量分析方法、科学教育、科学的应用、科学政策、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等问题。此书是科学学领域的第一部基础理论著作和奠基性著作,对科学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科学学是研究科学的学科,科学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在于认识科学的性质特点、关系结构、运动规律和社会功能,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研究促进科学发展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 作为科学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是广义的自然科学。它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同时涉及与自然科学关系密切的技术及工程问题。 实际上,科学学的研究并不仅限于科学技术,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研究,二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研究,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经济、社会相会关系的研究。这三方面的综合即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事业。因此,比较准地说,可以把科学学理解为是一门以整个科学技术事业为对象,研究科学技术自身以及科学技术同经济、社会相会关系的客观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如何利用客观规律以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应用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四、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规律,基于对教学工作经验的分析,概括出来的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的对教学工作普遍适用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不仅反映了“教”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学”的客观规律。生物学科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描述性,基于以上特点,生物学教学特别强调五大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应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形成生动形象的认知。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鲜明的实验性与形象性,同时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运用直观手段将抽象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由单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大大有助于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因此直观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直观教学的手段大致分两种类型:直接直观与间接直观,,如表5-1所示。 表5-1 直观教学的分类 类型 直接直观 实验操作 实验教学 具体形式 实地参观 在动、植物园,科技馆,博物馆等考察、参观、实习等 间接直观 课堂展示标本、挂图、模型等;演示与课程相关幻灯片、电影、电视等 多媒体直观演示是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既可以展示生物体的宏观世界,又能展示出生物体的微观世界;既能展示出生物的静止状态,又能展现出生物的动态景观;既有利于观察完整的个体,又有利于观 察局部器官;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实际应用中需注意避免多媒体的滥用。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一种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统一的表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有效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一定手段引导启发,在实际教学中有事半功倍的效用。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际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变. 实施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1)树立正确学生观,认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主动思考;(4)发扬民主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实践性原则 生物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学科教学中应切实把握这一重要方面。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的“教”来源于生活实践经验,学生的“学”的成果最终要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通过实验、实习和探究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资源、人口、粮食、能源、环境、疾病等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实验和实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应用概念或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2)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确保讲清实验原理、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强调实验操作要领并正确示范.学生操作过程中要求对部分操作反复练习,确保规范;(3)引导学生由模仿向创造过渡,将一些演示实验改编为课外实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意在多角度努力,帮助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生物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在实际中验证理论,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中真正实现理解并掌握知识。切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中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联系大自然实际;(2)联系日常生活实际:(3)联系农业生产实际;(4)联系自身生长发育实际;(5)联系社会实际问题。通过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现实环境的联系,有诸多裨益:(1)在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3)有利于学生及早认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能顺利应用与实际问题的分析;(4)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等。 (五)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和方法的正确性,而思想性是指教学内容的方向性和教育性。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即是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辩证统一。 科学性是对生物教学的最根本要求,而思想性是在科学性实现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例如,只有确切掌握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基本功能(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发生在细胞内),才能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进而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在“叶的形态”教学中,不仅要说明叶的各种形态,还要适时点出叶的外形,特别是叶的排列方式,能够充分获得阳光,这与它制造有机物的功能是相适应的。对于“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的教学,不仅要阐明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还要让学生理解制造有枕物时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过程。这样,不但体现出生物体结构的严谨性,还将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统一及生命的物质性观点渗入其中,将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性原则的实现,需要教师做到:(1)生物理论知识:概念或规律等的阐述用词要准确.确保表达确切;(2)教学中涉及实验或习题,其中的内容、数据等确保准确无误;(3)实验教学中,示范操作要规范。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原则并非孤立存在的,一个完整的课堂中必然穿插多种教学原则的融会贯通。 课后提示 【考例提示】1.本节为理解内容,主要了解一般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重点掌握教学原则。 【考例提示】2.在以往考试中,考题多为选择题。 课后思考 【考点思考】(2015年·上半年)某教师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的教学中,把自己采集到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帮助学生理解这三种植物的区别。这种教学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B.启发性C.实践性D.理论联系实际 【解析】A。直观性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直观手段将抽象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由单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题中所述内容未能准确体现启发性、实践性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二节概念图教学策略 一、概念图的含义 概念图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其4个基本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 知识拓展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谓“外延”则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外延的大小由它的内涵决定,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反之,概念的内涵越少,它的外廷就越大。 二、概念图的特征 (一)概念图中的概念通常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 含义最广最具概括性的概念在最上端,更多的明细的概括性不强的概念依次排列在下方。一个特定知识领域的概念层级结构也取决于这个知识应用的背景,因此,构建概念图最好能够参考我们试图回答的特定的问题,或者参考我们希望通过概念图来理解的事物或情境。 (二)概念图中包含着交叉连接 交叉连接反映了概念图中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能帮助我们看明白概念图上的各知识点之间是如何发生关系的。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交叉连接恰好能表现创造者思维的跳跃性。在生物学教学中,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概念只有与多个概念发生联系才能表现出它的意义。概念图描绘了概念之间的层次性和相关性,也就是说,概念图反映了概念之间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由此构成一个网络结构。 (三)概念图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具体事例 这些事例有助于我们澄清所给定的概念的意义。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所列举的有效事例和有意义的概念越多,说明绘制者对这一事物理解得越好。 (四)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 概念图表达的是学习者个人对特定事物的理解,而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有不同的方式,因此他们绘制出来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这也反映了个人认知结构的异同。 三、概念图的制作步骤与规范 (一)学习绘制概念图的步骤 (1)从绘制者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学习绘制概念图。因为概念图的结构取决于绘制者习惯的知识情境,所以最好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实验活动,或者是学生试图去解答的一个具体习题。 (2)确定在这个领域中所要用到的概念。把这些概念先列出来,然后根据这些概念在这个领域中的概括性进行排列,这种排列不要求很精确。 (31画出概念图的草图。 (4)对草图进行修正。 (5)寻找交叉连接。交叉连接是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它反映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 (6)对概念图进行修正和装饰。 (二)概念图的绘制规范 (1)概念图中每个概念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一个概念图中只出现一次。 (2)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任何两个概念和连接这两个概念的词必须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观点。 (3)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连接默认的指向是由上向下,当由下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 (4)概念名词要用方框或圆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不用。 四、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教学中有多种用途,一般来说,它可以作为三种工具: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评价的工具。 (一)概念图作为教的工具 概念图作为教的工具主要是用于组织课程内容。概念图能以简练的形式展示所要教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原则。它的层级结构使教学材料得到有效组织。 (二)概念图作为学的工具 概念图可以用作课堂笔记或者用来整理笔记和组织学习过的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贯通整个课程内容以及整合跨学科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但不要要求学生记住教师所画的概念图,这样会促进学生的机械学习。 (三)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 概念图既可以评测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程度和范围的变化,也可以为教师或学生自己提供反馈信息。概念图可以用于三个方面:①课前评价已学知识;②课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测量学生知识的变化:③课后进行总结评价——评价学生知识增长情况。教师在使用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时,要注意学生的杩念图的水平不止和他的认知结构有关.还和他绘制概念图的熟练程度有关。 五、概念图举例 动物的行为属于核心概念,概念图呈现,如图5-1所示。 图5-1 动物的行为概念图 课后提示 【考例提示】1.本节为主要考查内容,重点理解概念图的含义、要素、特征及应用。 【考例提示】2.在以往考试中,考查方式为主观题,具体为材料分析题。 课后思考 【考点思考】(2013年·下半年)在“细胞的结构”复习题的教学中,某教师采用概念图(图5-2)帮助学生梳理相关概念,并构建知识网络。 图5-2 “细胞”的概念图 回答问题: (1)参照此概念图,解释概念图的含义,并列出其要素。 (2)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概念图除了可用于巩固和复习,还有那些用途? 【答案要点】 (1)概念图的含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概念图4个基本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 (2)概念图在教学中有多种用途,一般来说,它可以作为三种工具: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评价的工具。 教的工具:制定课程计划。 学的工具:①作课堂笔记;②用来整理笔记和组织学习过的内容;③贯通整个课程内容;④整合跨学科的内容。 评价的工具:概念图既可以评测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程度和范围的变化,可用于:①课前评价已学知识;②课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测量学生知识的变化:③课后进行总结评价——评价学生知识增长情况。教师在使用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时,要注意学生的杩念图的水平不止和他的认知结构有关.还和他绘制概念图的熟练程度有关。 第三节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并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简单地说,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包括:(1)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2)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3)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4)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 二、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一)积极主动相互依赖 要使成员相互依赖.就要让学生认识到:①同伴之间互助互利;②小组中成员资源共享.同伴之间互相支持和鼓励。 为达到此目的,可通过以下方法: (1)布置的任务目标具有相互依赖性。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提出明确的小组目标,使小组成员认识 到他们是为共同的目标而存在的. (2)任务奖励具有相互依赖性。通过教师设置奖励使每个小组成员认识到,当小组实现了目标,他们能得到同等的奖励。 (3)小组成员资源共享。教师在分发材料的时候只需给每个学生部分资料,让学生互相交流资料,进行合作。 (4)分担角色。教师要通过创造一些角色让学生们去扮演,比如朗读者、记录者、督促检查员、参与鼓励者和资料详细说明人等。 (二)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促进性的互动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各个成员为完成任务而做出的努力.以最终实现小组共同的目标。成员之间的促进性互动的产生需要积极的人际关系、心理调节和社交能力,促进性互动体现在小组成员之间提供富有成效的帮助和协助。 (三)成员负起责任来 合作离不开成员个体的责任心。增强成员个体的责任.就要对个体的表现做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 反馈给本人和小组,然后根据学生个体对小组的贡献来分享小组的成果。合作学习小组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的个人能力得到增强,成员负起责任来是确保小组所有成员切实通过合作学习增长才干的关键。参加合作学习后,个人单独处理类似问题的能力应当增强。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公正地享受合作的成果,教师要对每个成员对小组的贡献做出评价,为学生本人和小组提供反馈,帮助小组避免重复性工作,让成员对最终的结果负责。为了做到这些,下面一些措施值得考虑:(1)合作小组不宜过大。小组人数越少,成员的责任感可能越强。(2)对每个学生做一次个人能力测试。(3)随时随机口头检查学生,要求他向教师或向小组或向全班报告他小组的工作。(4)观察并记录每个成员对小组作出的贡献。(5)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扮演检查督促者的角色,由他去询问或要求其他成员解释自己的工作。(6)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会的东西教给其他同学。 (四)适当运用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 合作学习离不开适当地运用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合作和矛盾总是同时存在的,为了搞好协作,学生必须学会并运用下列技能:(1)相互理解相互信任。(2)正确而且明晰地进行沟通,表达不能含糊不清。(3)互相接受且互相支持。(4)建设性地解决矛盾。要使合作学习小组富有成果,要使合作富有成效,小组成员就要学会并且主动运用社会协作技能。社会协作技能熟练的学生越多,教师越注重传授和奖励社会协作技能的运用.合作学习的成果就会越丰富。 (五)过程监控和评价 学习小组的过程监控就是对小组工作的反思,包括:(1)描述哪些成员的行为是有用的,哪些行为是无用的;(2)做出决定,哪些行为可以坚持,哪些行为必须改变。 过程反思的目的是明晰并改进小组成员的工作效率,以便更有效地实现小组目标。它能使学习小组成员间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促进合作技能,保证学生获得反馈信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它也是鼓励成功和强化有效行为的手段。要做好过程监控,就要为小组监控会议留有足够的时间,会前对需要反思的问题做好准备,强调积极的反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反思,保持学生参与反思,提醒学生在监控反思过程中进行合作。除了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过程监控外,教师还应注意全班的合作学习过程监控。教师要定期地对全班的情况进行监控。教师运用了合作学习以后,要观察小组活动,分析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做法,在及时向本小组反馈的同时把意见反馈给各个小组。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各个小组的工作进行观察,收集每个小组的具体资料,在全班合作学习课的最后,拿出资料对全班工作进行总结,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欣赏和尊重,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合作的功效和喜悦。 三、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练习使用显徽镜 教学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它们的作用; 2.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能够使用低倍镜观察装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课前准备 1.显微镜结构挂图; 2.透明纸上写有字母或数字的装片、不透明纸上写有字母或数字的装片、植物根尖永久切片; 3.显微镜使用的演示录像; 4.最好事先培训部分同学作为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学习; 5.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高倍镜使用的自学材料。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以及教师活动,如表5-2所示。 表5-2 教学设计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细胞”这个词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生物学词汇之一。你们在计算机课上刚刚学完“信息的检索”,如果你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上键入“细胞”两个字,随随便便就能搜索到四、五十万条信息。如果你键入的是“cell”这个词.你会搜索到超过一千五百万条记录。 早在1925年,生物学大师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可见,细胞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的基础.也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支柱。我们要研究细胞,首先要看到它。肉眼可以看到一些大个子的细胞。比如西瓜的沙瓤、番茄的果肉细胞等。但是要想看清楚就必须借助显微镜。 二、出示显微镜结构的挂图,指导学生根据书中的插图认识显微镜各个主要结构的名称和用途。 三、学生对照插图,说出显微镜各个主要结构的名称和用途。 四、教师播放显微镜使用的演示录像,适当讲解。 五、结合书上的插图,讨论使用显微镜的关键步骤。 六、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写有字母或数字的透明片。提出新问题:“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是正像还是倒像?”小老师(事先学会的同学)帮助指导和检查。 七、教师检查观察结果,提出新问题:“不透明的材料能不能观察?” 八、学生观察不透明纸上的字母或数字。 九、教师组织学生竞赛:学生观察植物根尖细胞的永久装片,分组检查和竞赛。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可以尝试学习高倍镜的使用。 点评: 在运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中,教师扮演的不是知识提供者的角色,而是扮演学生知识建构的促成者或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活动,预估教学进行时可能会发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分组;善于观察学习活动的进行;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帮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分析总结学生们的发现。 在运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必须经过训练及练习,才能有效地进行,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否则会有形无实;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适合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学习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在优点方面,除上文所提到的外,还有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人际关系,通过讨论更能了解彼此的见解.学习别人的优点.且能发挥个人的专长,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在缺点方面,可能会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体的成绩;在小组合作中,有些人会被忽视,有些人占的分量又太重;小组之间的竞争,往往会产生摩擦等等。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 课后提示 【考例提示】1.本节为理解内容,主要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原则与方法。 【考例提示】2.在以往考试中,考试类型基本以选择题呈现。 课后思考 【考点思考】(2013年·下半年)下列教学教导中,运用了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是( )。 A.教师指导全班学生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B.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听讲解员介绍动物的主要类群 C.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让每个组分别探究反射活动后进行交流 D.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元素 【解析】C。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并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第四节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探究学习的含义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生物课程中的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探究学习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交流。 探究学习的特征可以归纳为: (1)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知识。 (2)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 (3)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 (4)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 (5)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 探究学习的目标主要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形成积极地对待科学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二、探究学习的形式 根据活动情况把它分为:发现式探究、推理性探究和实验式探究三种基本形式。 (一)发现式探究 发现式探究是以学生本身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在学习情境中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内容要点。其教学程序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老师将预先准备的教具交给学生,根据教具的质、量让学生单独或分组集体操作这些教具。老师巡回于各组之间,注意个别学生的操作情形与态度,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讨论对话的内容,尽量不告诉学生该怎么操作或观察什么;偶尔以口头或个别示范的方式,协助特别有困难的学生。第二阶段:让各组学生开发他们的操作方式和他们的发现,并鼓励全班学生讨论他们刚才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主要的教学活动内容有: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口头交流,根据讨论的内容,学生重复操作教具:老师以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依据既得的经验自行去发现法则、关系,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在发现教学中,老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封闭性的问题,否则就会剥夺学生自行思考、发现的机会,而流于灌输式教学的窠臼。所谓封闭性的问题,是指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答案往往是“是”或“不是”。开放性的问题则是指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随着学生程度而有不同自勺发挥,它们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看到的和知道的事物做出解释。 (二)推理性探究 推理性探究是“没有自己动手做”而应用探究方法的探究,它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它的主要特点是: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现象,如亲手做、教师示范、看视频和阅读等:学生通过提出疑问和讨论来得出或归纳出概念. 推理性探究教学过程往往包括教师讲述、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运用推理方法形成概念等步骤。有些教学单元由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例如有关食物链、食物网的单元,或由于所探究的概念比较抽象.使这些单元的教学设计没有小型教具可以让学生操作,因此教学进行的方式与发现式探究有所不同。开始时,老师以下列的方式之一(或合并使用)向学生提出问题:如给学生讲一段故事或趣闻:给学生看一些图画或图表数据;给学生看一段影片或演示一个课件;由老师或少数学生示范某种实验或某些活动,或从互联网上查看某些信息等,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运用理性推理进行了解,并自行发现结论。在讨论中,老师同样不应告诉学生结果,应以开放性的问题。诱导学生下结论。 (三)实验式探究 实验式探究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到最终的解释、报告全过程。这种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经历,发现问题,辨别变量,形成假设。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自行设计实验,执行实验,验证假设。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式探究的特点是:比发现式探究具有更多的程序和焦点;需要确认有待回答的相关的问题:有时需要陈述一个假设,并设计验证这个假设的实验:实验或收集证据的计划必须在动手操作之前准备好;学生要根据拟定的实验计划步骤进行操作,并通过证据发现假设可接受性,或改进现有的假设。实际上,实验式探究的开始部分就是发现式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摸索发现问题,发现变量,老师及时辅导新的概念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或数种假设。从“设计实验”开始。才显示出实验式探究的特征。因为学生在实验式探究过程中,运用到的过程能力较为复杂,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较高年级的学生。 三、探究技能 探究式教学比较强调维持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与科学探究有关的各种技能以及对科学概念、原则和规则的理解。科学技能是一组具有广泛迁移力的适合多种学科和科学家的工作性质所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各项: (一)观察 观察指利用五种感觉——视、听、味、嗅、触和一些工具来观察事物和自然现象。观察是最基本的科学技能。从观察获得的信息可以引发我们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做出解释以及作进一步的探究。观察能力对发展其他科学技能例如推论、交流、预测、度量和分类等至为重要。观察又可以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二)分类 分类指依照事物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分门别类。分类的作用在于使不同事物变得更有条理,易于了解,方便记忆,容易处理。分类准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分成有用的类别。分类方法有单级分类法和多级分类法。单级分类法是按照事物是否拥有某一种特性而分门别类。如将植物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多级分类法是应用多个分类准则作逐级分类。如动植物的科学分类。 (三)测量 测量是运用适当工具进行度量,利用熟悉事物作度量标准显示结果。描绘的事物属性不同,应用的度量工具不同,选用的度量单位也不同。测量的精确性与度量工具和度量单位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测定细胞的大小就不能用常用的米尺。 (四)推论 推论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过程,它是根据以前收集的数据或信息对物体或事物做出合理的猜测和推断。推论是在观察、旧有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五)预测 预测是对将要发生的现象的断定。它不同于观察和推论。观察是通过感官获取资料的过程,推论是对观察所得资料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过程,而预测是预期将会观察到的现象。 (六)交流 交流是应用适当的工具和技巧将有关资料或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清楚、准确和全面地表达出来。在科学探究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常用的交流工具和技巧有以下这些。 (1)图表可以有效地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趋势。它更可对数据作出比较,协助分析结果。图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 (2)统计图可以有效地将已记录的数据综合并展示其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统计图可以对数据做出比较,协助分析结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统计图以展示实验结果与推论之间是否吻合。 (3)方程式是另一种交流语言,是数学语言。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数学语言可将信息互相交流。 (4)语言是人类最擅长的交流工具。语言是表达思想及情感的有效途径,但不同地方语言文化往往有相异之处,这使语言常常造成交流障碍。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免不了以语言交流,把探究结果或过程说明发表。 (5)文字与语言一样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文字可以超越人与人,人与时空的距离将信息记录保存,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利用文字可将科学探究中的过程、结果及结论等记录并说明。 (6)图画基本上是指以颜色及线条所描述的事物,所以除了一般的绘画外,广义地更包括摄影图片。声音语言的交流不利于表达需要具体经历的事件、情绪、感受等,图画可作为补充说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许多情况需要图画辅助,特别是对形状、位置及仪器设置等,无论以何种方式为主描述或记录均不可缺乏图画。如对动物或植物形态的说明。 (7)符号作为交流媒介与文字图画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在符号中信息更加浓缩,同一种符号可带有不同的意思,表达的信息只能是简短和意会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符号以减省交流上的费时。 (8)模型能具体地表现事物的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同时又可将生活经验以外的情况作出仿真。模型标本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交流形式,数学模型是科学理论常用的表达方式。 (七)数量关系的识别 数量关系的识别指找出资料或数据间的数量关系。如在测量的基础上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 (八)时空关系的识别 时空关系的识别指以一个物体或时间为参照,描述另一个物体所处的时空位置。 (九)构建假设 构建假设是对整个事件作出一个将被证实的陈述,即预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能引导数据的收集。当某变量被选定,便可设定一个可被检验的假设。合理的假设应能指出科学探究或试验设计的方向以便进行检验。假设的构建是基于事实、意见、线索或任何其他资料,而不是凭空想象。 (十)辨别控制变量 辨别控制变量是对科学探究过程中变量关系的认识,找出影响事件的所有变量、可处理和持续控制的变量(自变量)和因自变量而改变的变量(因变量)。自变量的选择和控制以及对因变量的观察测量记录关系到探究过程的成败。 (十一)确定可操作性定义 确定可操作性定义是指定义实验中所用到的所有变量,说明如何测量一个实验中的变量。 (十二)解释数据 解释数据是指组织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十三)实验 实验是进行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作出假设,识别并控制变量.操作性定义这些变量,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数学的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 四、探究学习的教学案例 蓰粉在口腔中的消化 环节一:亲自体验 学生口嚼馒头,谈感受。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馒头在口腔内有哪些因素参与消化? 环节二:“我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参与口嚼馒头的体验过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选择3个最有代表性的题目: (1)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 (2)牙齿的研磨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 (3)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 环节三:整理“内存”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出在眼前已经学习到的、确定的信息。如,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遇到碘会变蓝,等等。 环节四:确定题目.设计实验 小组从3个问题中选定一个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教师以提问作为引导和提示: (1)小组要解决什么问题? (2)小组决定用什么方法,依据是什么? (3)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各小组以画简略图的方式再现方案,其他组的学生通过质疑使设计方案完善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特别关注了适度引导,帮助学生们提出了如下问题: (1)就题目而言,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你们设计的实验依据是什么? (3)为什么要加„„ (4)怎样检验? (5)按照你们小组的设计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才能证明你假设的内容是正确的? (6)为什么实验出现了你们预期的结果就能证明你们的假设是正确的? (7)设计方案是否有漏洞? (8)对于„„问题,还有什么其他可行的解决方案?等等。 环节五:实验操作 通过详尽的讨论,学生对设计方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操作。 点评: 提问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特色,如果教师运用得当,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模仿,在知识上和能力上也会有较为全面的收获和提高。此案例所用的系列设问的方式应用在探究训练中,避免了学生学 “死知识”的弊病,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其主动参与性。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好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另外,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变换提问的能力,答案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脱口答出的问题,或是答案过于复杂,学生绞尽脑汁也无法得出结论的问题,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要让学生“跳一跳,触得到”——注意在问题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提出他们经过积极思考和参与能够有收获的问题。另外,要想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首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诚心,而不是把学生当成辅助自己完成教学的“木偶”;其次还要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技巧。 课后提示 【考例提示】本节为理解内容,主要了解探究学习的含义、形式、技能。 第五节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是作为一种课程领域。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把书本知识作为结果来获得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它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在学科课程中,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其探究往往围绕本学科领域的问题来展开。而作为一种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又可称为研究型课程,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组织过程),二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 从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过程来看,其实施步骤一般可以表述为:组织辅导报告和班级布置与动员;学生选题并拟定计划和方案;班主任初审并合并相近项目;公布初选项目和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小组选举组长并共同设计研究方案(指导教师开始介入);举办开题报告会和进行方案评审;小组独立实施(教师监控、指导);形成研究报告;班级成果展示和同学评议;答辩会、年级报告会;教师评定成绩和总结。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其实施步骤可以表述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面对繁杂的社会,要解决研究性问题,必须具有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研究性学习正是使学生通过各类探究方法,关注社会生活,以学科的多元化、综合化特质将教学成果进行整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去解决实践问题。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固定的、统一的课程内容。除了学校提供一部分现成内容外,大多数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到社会上去寻找.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2. 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可以分层次进行,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为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从实践中来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较多的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不仅有益于个人发挥特长,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功的快乐。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从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报告的撰写、答辩,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去操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应该说,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 3.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这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需要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好氛围。研究性学习正是为学生创造了这种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同时,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紧密的联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选择的研究性课题会有所不同,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在研究的侧重点上也会有差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也会带来组织实施方面的区别等等。这一切都意味着研究性学习会“校校不同,生生有别”,也意味着带来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多样性。 4.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 由于遵循的价值观念不同,教育的目的不同,倡导的教育理念不同,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理解和运用不同。不难看出,与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相适应,人们所理解的教育评价的目的、标准、主体都表现出单一性。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评价应是多元性、社会性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标准、主体的多元性,应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而专家、教师组成的评价指导小组应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也可进行跟踪评价,以避免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失控。在评价标准方面,灵活运用绝对评标,即标准参照评价,主要评价被评者是否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尽量使用个体内差异评价,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这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慎用相对评价,对学生轻易进行分等、选拔与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不符的。在评价结论方面,应是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很难进行定量评价的。同时,要明确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即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这种价值观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观所在。“学习化社会”认为学校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基础,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要通过这种学习让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 课后提示 【考例提示】本节为理解内容,主要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过程与特点。 第六节初中生物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生物学理论教学及策略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中学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素养具体来讲就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概念的学习理解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生物科学概念的教学有多种策略: (一)讲述与演示结合 生物科学概念相对抽象,对于中学生来讲不易理解,运用讲述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可从以下几步具体操作:“直观演示感性刺激一引发思考理性认识一互助合作总结概括一巩固提高加深理解一联系实际具体应用”等几个环节。 1.直观演示感性材料 根据教育教学理论,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表现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观察表象到剖析本 质,从直观思维到抽象理解。这一规律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在讲解概念等理论知识的时候,可首先提供感性材料,包括观察实物、实验,回忆过去的经验、事实,唤起对旧有知识和表象的记忆,为学习新的概念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基础。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直观情境,便于引导思考。 2.引发思考理性认识 语言艺术技能是教师的重要工具。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前面直观刺激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思考,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对概念等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 3.互助合作总结概括 在对事物本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用科学、简练、恰当的语言,表述生物科学概念,得到概念的整体把握。 4.巩固提高加深理解 通过感性认识至理性认识的巩固,事物本质已在学生认知隐形中形成一定概念,此时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或练习,给学生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其运用概念解决典型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将在问题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真正理解掌握事物的本质含义。 5.联系实际具体应用 学以致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思想,尤其是生物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所以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的检验最终应反映在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中。教学活动除了实现将相关或相对理论知识的比较理解外,还要辨认概念理论内所包括的各种事物或事实的不同特征,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外延。如学习了鱼的概念后,分析泥鳅是不是鱼?鲸是不是鱼?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客观实际问题。 ( 二 )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生物学概念 生物科学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许多原理和概念都是从实验结果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因此教学中常用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方式,构建生物学概念。 二、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及策略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生物学研究中,实验是指为检验假设或寻找特定问题的答案而进行的收集数据的活动。在学校的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我们所说的“实验”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教室中使用多种工具、器材和设备所完成的观察、验证和探究等各种动手的活动。它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加深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取生物学知识,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及动手等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始终重视实验教学。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是指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工具、仪器和设备(或药品的处理)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和研习的授课过程。 (一)生物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学实验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在实验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研究,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巩固概念,深化对原理、规律的理解,并且有利于学生领悟探究生物学知识的思路和方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 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动手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是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之一。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常常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可透过现象抓住事勿本质,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措施。若教师引导得当,将会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切实、形象地认识到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有物质基础的,通过实验还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和环境、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认识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为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生物学实验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需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只有得当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此在实验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操作规程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尊重实验结果的客观事实和完成实验作业,不怕困难和失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学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形象和直观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看到了自己平时看不到的生物微观世界、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这些现象常常是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后才能亲自观察到,这就使得他们会更加投入,从而大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学生实验常常是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在实验中的相互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 (二)生物学实验的类型 从生物学学科特点看,生物学实验可分为:形态学实验、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和分类学实验等。从教学活动的特点看,可以将生物学实验分为: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及设计和制作实验等。 下面重点介绍验证性实验教学和探究性实验教学。 1.验证性实验教学 验证性实验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此类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实验原理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 (2)让学生了解为达到实验目的应使用哪些仪器、用具、材料和药品。 (3)让学生学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5)帮助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做出判断和分析,达到实验的教学目标。 开展验证性实验教学,应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实验目标,决定实验组织形式,如:模仿式、分段式和独立式实验方法。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学习和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是有帮助的。但是,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看,验证性实验还有其局限性。 2.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是指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和获得新知识。整个实验过程是在 教师控制下进行的。特点是教师通过一定的仪器、用具和药品,提示或引导观察、实验的方法.控制学生 的探究活动的方向和进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目的要求,从生产生活中提出(或启发学生提出)有关的探究课题.生物学课程刚开始时应选一些观察容易、操作简单、结论明显的探究内容,以后逐步提高探究要求. (2)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验,观察实验的过程、现象,记录数据。 (4)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5)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实验结果和结论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和定理. 探究性实验教学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在亲自动手的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巩固率。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这种实验教学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动脑、动手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探究以及概念的形成,使知识的理解、结论的检验和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类实验教学的组织难度较大,花费时间较多,一般宜在学生掌握了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具备一定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使用这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此相适应的是使用这种教法的教师必须要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教学能力。 3.演示实验 按演示实验的目的来分,一般分为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的演示实验三类。若按演示实验的内容范围来分,大致可分为演示全过程实验和演示片段的实验这两类。 (1)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它是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采用边讲边演示或边演示边提问的方式,利用实验现象来归纳知识要点的方法。它通常是演示在前,归纳结论再后。这种演示实验用以提供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 进行这类演示实验,教师首先引入新的内容主题,随后,不暗示任何结论便开始一边演示一这引导学生观察主要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对实验中某些变化发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或新的知识。 采用这种演示教学方法应注意: ①在演示时,教师可配合操作,用自述、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思考,让学生看懂实验,注意实验条件和观察实验现象。 ②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来解释实验现象,并试做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⑧利用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由于实验常常是取一个特定对象.即使得出了结论还是属于特殊(个别的)结论,必要时需再做实验后才可以得出结论,最后由这些结论归纳出总的结论(一般结论)。如为使学生认识细胞吸水原理,可介绍演示的材料方法,然后进行演示实验。试验完成后,应向学生说明,用其他实验材料和方法,也能了解细胞吸水的原理。 ④可以演示实验的全过程,也可演示实验的片段。 (2)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种演示一般在讲授新的知识之后进行,以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目的。这一方法常用来巩固和印证所讲的知识。此类演示实验是介绍和推理判断在前,实验验证在后,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即演绎法。其教法是敦师在先讲授一个内容要点,再一边演示,一边说明,最后用实验结果证明开始介绍的结论是正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让他们参与讨论演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从而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此类演示实验是在学生获得新知识后进行的,学生在已有一定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所以常常可以预见实验的结果。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运动和巩固已学的知识。若教师仅打算呈现实验中结果的部分,则应该在演示前向学生介绍该实验的条件、装置、材料等基本情况。这些既可以由教师讲述,也可以请参加过前一段工作的学生汇报。若演示的内容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中的一部分,那么教师要在课后组织学生继续观察实验室的器材、过程和结果。教师事先拟好详细的观察提纲或表格,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介绍观察的方法,完成实验记录。 (三)实验的组织方法 1模仿式实验 模仿式实验是教师一边讲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要领,一边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边听边看,并模仿教师的示范进行实验。这种实验组织方法适宜在初中低年级刚开始做生物学实验时采用。 其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 (1)教师要把实验步骤分好,对每一步骤都要提出要求。 (2)教师要把示范演示跟谈话内容或讲解内容相结合,不仅使学生动脑,还要让学生动手。 (3)在完成教师指定实验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检查和点评,但只能是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出要求,让他们做到规范、准确,而不要求熟练、快速。 (4)模仿式实验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思维较少,所以学生实验不能总停留在这种手把手的训练方法上,要适时放手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 这种组织方法是将整个实验过程分成几段,教师讲授和演示一段,学生跟着操作和观察一段。这种实验教学类型常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实验内容较多,实验过程又较长的情况下采用。 分段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教师在课前要设计好教学程序,研究如何分段,每段的操作要求、观察内容、思考题目和大致的时间分配等等。 (2)上课时,教师先要说明并演示每段实验的操作要领,提出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每段实验内容。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检查,特别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作业。 (3)分段实验教学中,各段实验时间分配和各段实验衔接过渡应以大多数学生的实验进度为依据,安排每段实验的时间,注意把握好总体要求,处理好各段实验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实验提纲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这种实验方式一般是在学生初步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好实验习惯以后采用。 学生独立实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前教师把编写的实验提纲或讲义发给学生预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用具、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2)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按实验提纲独立进行操作并且要按要求完成提纲中的实验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从旁边督促、检查和指导学生实验。 (3)实验完毕、老师进行实验小结和讲评,指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优点、问题及改进方法。这种实验教学要注意防止学生盲目地按照教师讲的或实验提纲上的步骤,机械地进行操作。 4.伴随讲授实验 伴随讲授实验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边讲授教学内容,-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要跟实验紧密配合起来,使全部教学活动周密、合理。为此,教师要考虑:实验可以分为几段?每段结合哪些知识内容?教什么?学生做什么?观察什么?是先讲后做,还是先做后讲?等等,力求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做好教学前的筹划和准备工作。 总之,课堂设计中应注意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同时要注意,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利于概念的掌握。知识目标的落实.又有利于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教学中采用哪种组织方法,既要依据内容和目的.也要依据学生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情况而定。一般应从模仿实验逐渐过渡到伴随讲授实验.再过渡到学生独立实验。 (四)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准备 1.准备好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实验效果,因此要引起特别注意。 (1)尽可能选择与教材要求一致的材料。 (2)最好选用活的、新鲜的材料。 2.准备好实验设备、用具和药剂 (1)实验设备、用具的准备 对于实验课来说,完好的设备和用具是很重要,不能忽视的。它是取得一定的实验效果的保证之一。实验前,教师必须认真地检查一次实验设备、用具。有些器材短时间内配不上,教师要想办法,寻找代用品。 (2)化学药剂的配制、保管和使用 配制药剂要严格掌握一定的浓度和纯度,若药剂浓度不当或纯度不够,都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和实验速度。配制药品的数量也要控制得当。还要注意有的药品放久了浓度会改变;有的药品容易氧化变质;有的药品易潮解。因此配制药品不宜过早,最好现用现配,并注意保存。每种配好的试剂都要贴好标签,标明试剂名称、浓度和配制日期。 3.准备好实验教学辅助教具 使用辅助教具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把握操作技能与实验步骤的要点。在实验器材与材料常不能满足演示的要求的情况下,就需要制作辅助教具或运用电化教具(尤其是电影、录像),形象、直观地介绍,让学生看得清楚,记得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还有利于引起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注意。 4.进行预试 在实验前,教师必须要预先完成一次测试实验,以便能根据材料与药品的实际情况,预测实验结果及实验时间,并确定整节课的安排。同时预试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某些以前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可以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指导更为细微和有针对性,提高教师在实验课上的指导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实验方法的不断改进。对于一个实验可用几种方法、多种材料来儆,研究用哪种材料、哪种方法费时少,效果好,以便改进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估计教学时间,更好地备课。 5.培养小助手 实验课上,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差异很大,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又多,学生各自活动时很难同步地进行教学,因而教师要同时指导五十多位学生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较为复杂、有新技能要求的实验,可在实验前培养实验小助手,通常每个实验小组最好有一名小助手来帮助教师辅导学生实验。上课时,要注意发挥小助手的积极性,要求他们参与指导实验,帮助解难,让他们带好自己小组及周围同学达到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五)做好实验课的组织教学 (1)做好组织工作。实验课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上实验课时要操作、要观察、要讨论。若组织不当,要求不严,将导致秩序混乱。 (2)说明规则。学生对实验器材的好奇心和不当的习惯都有可能引起实验课秩序的混乱。学生对实验器材的好奇心是正常的,但教师在第一次实验时就需要说明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对试验方法步骤不明确,在实验过程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课前布置预习和复习,实验时要做好讲解和必要的示范。 (4)分组合理。由于分组不当,有些学生在试验中没有事情可做,也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如每个实验小组人员太多,实验器材太少,实验被个别学生“包办”,而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有的学生就会“无事生非”。因此,合理的分组十分必要。 除了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和搞好实验课的组织教学以外,学生实验还应注意,要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时间和内容,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要特别重视生物学能力的培养等。 三、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教学及策略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许多实践活动的要求,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在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教学功能。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更多地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实验活动、调查、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有时还要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资源。 课后提示 【考例提示】1.本节为理解内容,主要了解生物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学策略以及实践活动教学及策略。 【考例提示】2.在以往考试中,考试类型基本以选择题呈现。 课后思考 【考点思考】(2013年·下半年)在进行“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然后分析不同血管的特点,该教学方式属于( )。 A.讲授式教学 B.发现式教学 C.实验演示式教学 D.小组合作式教学 【解析】C。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属于演示实验。 第七节教学研究 一、生物教学研究的意义 (一)揭示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经常是对教学中的现象进行研究,进而从这许许多多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我们只有掌握了教学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律,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二)验证改革措,指导改革深化 教学研究对学校教育进行科学的研究,或对新措施下的教学效果作评价,或与以前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结果验证该项改革措施是好是坏,有无必要性。 (三)提高生物教师素质 教学研究对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成为专业化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研究,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规范、严谨的探究。 二、教育教学研究的分类 教育教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 按照研究的性质分类。 (一)按照研究目的分类 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三大类型,如表5-3所示。 1.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2.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指研究结果为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以及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 3.解释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现象为什么是这样。解释性研究是指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为什么的科学研究类型。 表5-3 三种不同研究类型的特征 (二)按研究的内容分类 将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种类型。 1.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指那些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有关的研究领域可直接增添知识内容的研究。基础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的问题。 2.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开发应用途径。解决的问题是与教育实践直接相关的,研究内容具体,其研究结果可解决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直接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如,对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班队会活动等等。 (三)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从研究的逻辑上看,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即通过现场观察、访谈和文字数据分析获得研究资料,再对资料进行分析、描述和论证,包括质的研究、思辨研究、实地研究、反思性研究。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侧重于且更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即用数学工具对教育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其特点是重视事物因果关系的解释,重视研究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强调研究的客观性。 三、生物教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 生物教学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应用研究,常涉及到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一)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目前世界各国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是指对先进教育教学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研究方法。这里的经验一般是指来自教学实践的直接经验,在经过准确、真实、足量的记录,认真筛选、核实、验证,以及理论化后的教学经验。所以,教学经验总结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发生过的教学事实为依据,通过现场观察、访问和调查来搜集经验性材料,对经验现象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获得比较深刻、比较系统的教学知识的研究活动。 (二)观察法 教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为了达到预设的目的,按照一定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调查对象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从而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的研究目的既可以是为了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 调查法既可以采用访谈法,电话调查法,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大范围做情况调查的时候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通过收集资料,然后作定量或定性的研究分析,归纳出调查结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时,根据需要确定调查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设立各种明确的问题,作全面摸底了解。问卷有开放型问卷和封闭型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 (四)实验法 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个条件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进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采取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教育实验法多数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但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也需要应用实验室实验法。不论采用哪种实验法,都要保证受试者处在正常的状态中。 1.实验法分类 (1)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何不同。 (2)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 (3)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 2.实验法进行的步骤 (1)决定实验方法、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 (2)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实验进行前,根据实验目的,拟定测验题目,准备教具、仪器、记录表格、统一标准,拟定记录方法、符号等,设法控制实验因素,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 (3)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为了排除偶然性,可反复实验多次。 (4)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 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模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 (五)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采用调查研究方式对教学实际情况作深入细致的剖析,再经过归纳、概括、提升后得出有关结论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一般要经过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差异性检验与结果分析几个阶段。 (六)文献研究法/资料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资料研究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科学事实认识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对教学研究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把握。 (七)统计法 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八)比较法 比较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采用比较法,要考虑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科学和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教育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映,明确可比较的指标。这样才能正确掌握某一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明确可以借鉴和学习什么。 进行步骤: 1.描述 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教育现象的外部特征加以描述,要求准确、客观,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 2.整理 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如作出统计材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设立比较的标准等;必要时须研究某些材料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便深刻地理解所分析的教育对象的现状。 3.比较 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运用的意见。比较法的使用离不开其他方法的配合,比较法本身还要求科学化和定量化。 (九)分析法 或称逻辑分析法,即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具体方法。 (十)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研究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可以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工作。个案研究一般常同典型调查结合进行,进行的步骤,与调查法类同。一般为: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课后提示 【考例提示】1.本节为理解内容,主要了解教学研究的意义、分类,重点掌握研究方法。 【考例提示】2.在以往考试中,考试类型基本以选择题呈现。 课后思考 【考点思考】(2014年·上半年)教师尝试运用科学史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施一学期后;为了了解学生对此教学策略的看法,宜采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 A..实验研究法 B.行动研究法 C.问卷调查法 D.文献研究法 【解析】B。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采用调查研究方式对教学实际情:况作深入细致的剖析、再经过归纳、概括、提升后得出有关结论的研究方法。一般要经过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差异性检验与结果分析几个阶段。 本章小结 一、初中生物学教学理论 (一)生物学的一般教学理论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 1.重视探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强调直观,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关注合作,发展学生合作学习及交流的能力 (二)学习方式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获得知识或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包括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体验学习。 (三)学习理论 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念转变理论、STS教育和科学学基础等。 (四)教学原则 生物学科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描述性,基于以上特点,生物学教学特别强调五大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概念图教学策略 (一)概念图的含义 概念图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其4个基本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 (二)概念图的特征 概念图中的概念通常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概念图中包含着交叉连接;概念图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具体事例;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 (三)概念图的制作步骤与规范 学习绘制概念图的步骤;了解和掌握概念图的绘制规范。 (四)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教学中有多种用途,一般来说,它可以作为三种工具: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评价的工具。 三、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并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二、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包括积极主动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成员负起责任来、适当运用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和过程监控和评价等。 四、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探究学习的含义 生物课程中的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二)探究学习的形式 根据活动情况把它分为:发现式探究、推理性探究和实验式探究三种基本形式。 (三)探究技能 探究式教学比较强调维持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与科学探究有关的各种技能以及对科学概念、原则和规则的理解。主要包括如下各项: 包括观察、分类、测量、推论、预测、交流、数量关系的识别、时空关系的识别、构建假设、辨别控制变量、确定可操作性定义、解释数据和实验等。 五、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是作为一种课程领域。 (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特点 这个过程包括:一是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组织过程),二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和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 六、初中生物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生物学理论教学及策略 1讲述与演示结合 包括直观演示感性材料、引发思考理性认识、互助合作总结概括、巩固提高加深理解 和联系实际具体应用。 2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生物学概念 生物科学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许多原理和概念都是从实验结果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二)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及策略 1生物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学实验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有七个方面。 2生物学实验的类型 从生物学学科特点看,生物学实验可分为:形态学实验、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和分类学实验等。从教学活动的特点看,可以将生物学实验分为: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及设计和制作实验等。要重点掌握验证性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 3实验的组织方法 包括模仿式实验、分段实验、学生独立实验和伴随讲授实验。 4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准备 包括准备好实验材料、准备好实验设备、用具和药剂、准备好实验教学辅助教具、进行预试和培养小助手。 5做好实验课的组织教学 (三)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教学及策略 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在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教学功能。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更多地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实验活动、调查、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有时还要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资源。 七、教学研究 (一)生物教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验证改革措,指导改革深化;提高生物教师素质。 (二)教育教学研究的分类 教育教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 按照研究的性质分类。 (三)生物教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 生物教学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应用研究,常涉及到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包括经验总结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资料研究法、统计法、比较法、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 习题自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实验能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是生物学科应培养的特殊能力 B.是学习生物学和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能 C.在初中阶段已相当完善 D.只能在实验中得到培养 2.从学科特点看,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实验类型的是( )。 A.形态学实验 B.探究性实验 C.解剖学实验 D.分类学实验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实验操作技能目标?( ) A.学会观察。实验后进行记录、绘图、测算、统计、分析 B.能把所学知识归纳、综合,提出自己的见解 C.会使用常规生物实验仪器、器具进行实验 D.会采集、制作生物标本 二、简答题 1.简述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2.简述生物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3.建构主义理论为生物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设计题 试以“生物多样性及保护”为命题,用教材中涉及的概念绘制一个概念图。 制作要求: (1)各概念间层级逻辑关系清楚,无科学性错误。 (2)符合绘制规范的基本要求。 (3)制作的概念图布局较为合理、美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B。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积极主动相互依赖;(2)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3)成员负起责任来; (4)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5)评价和过程监控。 2.【答案要点】 (1)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5)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答案要点】(1)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2)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3)教材的编写不应是知识的堆积;(4)把生物学教师的素养提到应有的高度;(5)生物学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为最高目标。 三、教学设计题 【答案要点】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概念图,如图5-3所示。 图5-3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概念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f76004d1d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