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1、远古歌谣:远古(《诗经》以前的时代)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主要特点有:(1)诗、乐和舞结合、富有节奏韵律;是口头文学;(2)反映原始社会的生活;(3)二言或以二言为主的体制,篇幅短小。 多保留在《周易》中。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一部占筮的参考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5、《诗三百》:即《诗经》,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7、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8、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9、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0、六义:指风雅颂与赋比兴,前者是诗经的体式,后者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11、《尚书》:真正标志了散文的形成。尚是上的意思,尚书意即上古的历史。它主要记录了上古时期的典、谟、誓、命、训等历史文献,为史官之作。后世又称《书经》,为儒家五经之一。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晋朝有人伪造58篇《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1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13、《春秋》:原来泛指上古各国史书,现指孔子修订的《春秋》。孔子修春秋是想以史书的形式,通过总结以齐恒晋文之事为主体的春秋史实来阐明自己的主张的,开创了史家之史代替史官之史,能够在历史的陈述之中寄予自己的褒贬。《春秋》写得十分简约,像大事记般,后人称这为“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14、《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古文》,它以《春秋》为纲,逐年加以补充,详记《春秋》所略之史实,为严格意义上的编年史。其基本思想倾向儒家,但也有差别,如对春秋五霸的重视、民本思想、对鬼神卜筮的记录等。 15、《国语》:是西周初到春秋末年各国文献汇编,又称《春秋外传》。它是国别体,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16、《战国策》:也是国别体,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的谋臣策士,特别是纵横家的活动和言论。单篇作者可能是各国策生及门徒,也有各史官及民间史家。由西汉刘向整理定编为战国策。 17、《晏子春秋》:这是一部春秋时代齐国晏婴言行故事的汇编,是我国第一部以个人为核心的长篇专传,内容以记事为主,记言为辅,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和生活琐事全力塑造晏婴形象。 18、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9、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兼及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20、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21、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等的思想和理论,建立了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这种法治思想体系的模式是以法治为主,法、术、势三者结合,其实质是实行极权主义。这一理论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韩非子》是其著作和后人窜入作品的合集。 22、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一学派是儒家学派的第一个反对派。《墨子》为墨家思想代表作,此书非一人一时所成,它是一部包括墨子言论及墨家各派学说的著作,由墨子弟子、门人及其后学记录、整理、汇编而成。 23、《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治思想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是先秦子书完整流传至今的著作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f7e2b13647d27284a7351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