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课程简介

时间:2022-04-11 15:21: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先秦文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先秦文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3 学分:3

开课院系所:文秘教育

开课对象:一年级文秘教育本科生

一、课程主要内容:

《先秦文学》内容主要包括先秦文学史、先秦文学作品两部分,共五章。包括上古歌谣及神话、诗经、先秦叙事散文、先秦说理散文、楚辞。它以文学史为主线,系统讲授先秦文学概貌、特点和地位,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先秦时期作家和作品予以评价,同时对先秦叙事散文中出现的古代实用文体的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挖掘、分析。

二、教学条件: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系统梳理了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以及客观评价了重要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对学术界迄今为止有争议的问题给予了关注。本教材理论严谨,结构紧凑、表述清晰、内容广博、前瞻性强,是一套非常适合文秘教育业学习的教材。重点:以文学史为主线,系统讲授各阶段文学概貌、特点和地位。

三、教学方法: “先秦文学是文秘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这门课程对于了解、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语文学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处理好文学作品与文学史的关系

文学史洋洋洒洒,动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言,即使认真的读一遍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何况还有一篇篇的精美文字等着讲授、学习。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完成教学任务?改变过去偏重讲“史”,讲作品只是为“史”提供例证的做法,突出作品的讲授、分析,使“史”的讲授、学习建立在学生对作品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2. 扫清文字障碍,打好阅读基础

文学史课程当然要着重于文学发展规律的探讨、作家作品的评述,但是这些都必须从具体的材料出发,所谓“论从史出”,是以具体的作品为基础的。如果读不懂作品,即使分析得天花乱坠,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而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古代文学不感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读不懂作品。所以,要想学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水平的提高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尤其表现在“先秦两汉文学”上。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扫清语言文字的障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才能使古代文学化难为易。讲授“先秦两汉文学作品”时,有意识的强化对字词句的疏通,必要时结合风俗民情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 打破局限,拓宽视野

对作品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的分析,是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环节,而一些艺术手法的运用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体中甚至不同的国度往往有其相通之处。打破时空、打通作品,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延伸对读,学生对作品就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4. 课外阅读,消化经典 先秦文学的教学,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大量的课下阅读来补充、深化课堂中的知识点。而学生课下的阅读应该是精读与泛读的结合,如果说泛读可以凭学生自己的兴趣的话,那么对于精读,老师应该加以引导。

四、先秦文学教学特色

1.本课程在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传






统的载体,也是最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正担负着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可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强大的动力。

2. 本课程的教学以文学为本位,坚持史学思维和文化视角,贯通文史哲,包容性强。尤其先秦文学“文史哲混而不分”“文体发展变化的脉络线索”很难理清、衡量的文学尺度和标准很难把握,这正好是先秦文学的特色。文体发展以诗、文为线索,诗按上古歌谣、诗、骚次第展开,文以叙事、论说为序。但是,这不是绝对的。因为卜辞、易经是诗、文并存,那么在诗、文的讲述时则是分别进行,这样既是分别又是贯通;文史哲不分正提供了不同的探索空间。应该重视学生的文史知识和典籍阅读能力培养,能在引导运用各人文学科知识解决文学史问题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和训练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 3. 本课程结合文秘教育专业的实用性强的特性,在教学中努力从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先秦文学中的实用文体进行关照,挖掘实用文体及其在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并与现代实用文体进行对照,使学生对公文文体、实用文体的演变发展有所认识,重视古为今用,重视古代文体与当代实用文体学的进行比较,使古代文体写作的理论和技巧,为当今的文秘写作服务。

4. 结合本课程人文学科特性,一方面引导学生以“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的思维去努力探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现代意义;另一方面,从古代作家的高尚人格中吸取对待现实困境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热爱和追求美好事物的理想与信念,陶冶审美情趣,促进高尚情操的养成。

5. 先秦文学与秦汉以后的中国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潜在联系。在教学中应将“不同”与“联系”结合,强调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个性与开启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7b50ea5ef7ba0d4a733b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