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疯狂之比较 首先,对于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疯狂并没有真假之分,或者说区分真假没有意义,情节上看作者已经交代了真假,再单纯地探讨疯狂在情节上的真假没有太大意义。但却能分出个疯得自然与不自然,两种疯狂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 《哈姆雷特》中王子是装疯,他的疯狂显得不大自然。他面对大臣波洛涅斯的提问时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同时暗含讥讽与嘲笑,而在面对两位老朋友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时,又表现得“半醒半醉”。私下里他的自语明确地道出了他内心的感受。父皇被昏君代替,母亲又改嫁凶手,其中父亲的死亡和国家政权的变化尽管很突然,但是这是一个王子所应该能够接受的,在封建时代的欧洲,封建统治与血缘家族紧密联系,一个国家的君王也可以同时统治另一个国家,从国外迎接一个新的君王并不是很稀奇的事情,但是令哈姆雷特陷入精神危机的关键在于,自己家庭的变化,他的仇敌是自己的亲叔叔,在他心中具有极高威望与地位的父亲被叔叔全面取代了,其中就包括哈姆雷特母亲的改嫁,没有人能够轻易承受家庭破裂所带来的伤害,况且母亲所表现出的不贞和愚蠢令哈姆雷特无比羞愧,他私下曾感慨道:“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就像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现在还没有破,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更长久些。”讥讽与愤怒表现得十分明显,毫无疑问哈姆雷特在这种情况下感受到了极大的人格侮辱。他甚至在面对朋友时对于母亲改嫁的话题表现得十分敏感。政治阴谋暂且不论,即便他的叔叔没有谋杀他的父亲,他也无法接受他的母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改嫁他人。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哈姆雷特是装疯。最后他也没能骗过他的叔叔。他是被家庭分裂的现实逼迫得装疯,而且他的疯狂中存在十分理性的成分。哈姆雷特对待不同人有不同的言辞的疯狂程度有所不同,而且在下手做事前他必然会在心中反复思考利弊得失与道德与否,也正是因为他的理性才间接造成了他的犹豫与延宕。因此我说他的疯狂尽管可以理解也很明智,但很不自然。 再看《堂吉诃德》中看骑士小说入迷的老爷子,他是真的疯狂了,幻觉与幻听是家常便饭,将羊群看做交战的军队,将风车看做巨人。当然他也存在理智的一面,对于真实现象的分析与见解深刻而超前,经常随口一句便发人深省,例如他在第二十二章释放了一批倒霉的犯人,当他询问过犯人的罪行后说道:“我听了你们的事深受感动,事情可以商榷,就不要蛮做;这才是谨慎之道。所以我想要求押送的差拨先生们行个方便,放了你们,让你们好好儿走吧。尽有别人为国王当差呢,不用这样强迫的苦役。我认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作奴隶未免残酷”。这足以证明唐吉可德不是个单纯的精神病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就这么一个也许能够成为学者的人陷入了最荒谬的疯狂。然而最令人称奇的是堂吉诃德脑中的世界可以和现实的世界连接得毫无瑕疵,这是他的疯狂显得十分自然的地方。堂吉诃德理性的一面与疯狂的一面没有太大的冲突,这不同于哈姆雷特的反复纠结,堂吉诃德尽管疯狂与理性并存,但是却显现得如此自然,我们从未将堂吉诃德视作一个小丑或者一种极度扭曲的存在,他的疯狂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威胁感和恐惧感,反而某种程度上给予我们自信和希望,那不是因为他以十分喜感的形象出现,而是他百折不挠的精神与追求正义的理念切实反映在了他的实践行动中。他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但从未放弃自己的骑士道理想,他的仆人桑丘当都督时,他帮助桑丘一同管理一片土地,也造福了百姓。所有的这些都会极大地鼓舞阅读这部作品的人们。他口中虽然常提到效忠君王和骑士道精神,可是这并不代表堂吉诃德的形象中包含过多的腐朽或者没落的成分,这实际更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行侠仗义“替天行道”。塞万提斯所处的时代背景正是西班牙封建君权衰落的时代,一方面西班牙封建式社会在近代资本主义冲击下开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西班牙人民的生活方式依旧延续了传统,塞万提斯寄希望于一种回归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对于整个社会的期待。就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强调利用周礼来重整变革动荡的社会,出发点是好的,可方式上有所欠缺。再看塞万提斯也是一样的,不过这并不影响堂吉诃德这一人物积极的方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两种疯狂的自然或者不自然是两位作者主观创造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决定哈姆雷特疯狂的自然与堂吉诃德疯狂的不自然,想必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并不是刻意为之。然而结合之前的分析过程,再对比哈姆雷特的疯狂与堂吉诃德的疯狂,我们发现区别不仅仅在于“疯狂”的表现得自然与否,而在于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笔下的两种疯狂所体现的精神以及他们对于“人”和“社会”的态度。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后期的作品,是经典的悲剧,莎士比亚利用哈姆雷特这一形象的疯狂说明,人类是感情与理智结合的动物,人既因为拥有理性而高贵,又因为理性而陷入悲剧,通过整个这个丹麦王子的复仇故事,我们发现哈姆雷特似乎冥冥之中总是被命运作弄,自己尽管有“理性”,可理性却也无法帮助哈姆雷特顺利复仇,因为人类的理性是无法预测未来的,理性一旦存在也被包含在的了我们不可测的命运之中,人类确实需要依靠理性来实现自己,但绝对不能依赖理性,哈姆雷特的疯狂的产生就是他感性与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后来看这绝妙的一招“装疯卖傻”的计谋也没能帮他到最后一刻,甚至还招来了诸多麻烦,假如没有装疯的情节,整个故事会重新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莎士比亚创造哈姆雷特就是要让人们看到一个“人”在面对生存危机和道德危机时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局限性。至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则更明显地是宣扬一种正义感与责任感,当这个社会处于世风日下的混乱局面时,每个人都有义务去拯救和扬善。不得不承认塞万提斯对于通过堂吉诃德看骑士小说而导致的疯狂是批判的,他认为在世道不好的情况下,人们只是通过小说来麻醉自己是十分不利整个国家的发展的,骑士小说所营造的虚幻的情景会令人们丧失理智。不过十分巧妙的,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看似是因看了骑士小说而在现实中变得疯狂,可实际上也正是因为看了骑士小说而在疯狂中找到了社会需要的人民精神。从这一点来说,堂吉诃德又变正常了,那些骂他疯颠的人们反而疯了。 由于两部作品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代表,所以它们所描述的“疯狂”均有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一方面来看,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都是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来看待真个世界,这是以人为中心的,作品里的疯狂是生存于世俗社会的个人的疯狂,与传统神学及宗教的联系较小。疯狂的起因来自世俗社会,来自人的内心,是那个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理性与感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里都充分突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与早期文艺复兴所单纯要求的人性解放和欲望满足不同,两位主角的疯狂侧面反映了作者们对于人的反思,他们不再是一味发掘人的动物性,同时看到了人性中包含的“神性”的光辉,即理性和道德的因素,这是他们的作品的巨大进步之处,也是能成为不朽的的经典的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04c975974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