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

时间:2023-03-04 21:36: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

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

《清平乐·村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你又会有怎样的随笔感悟呢?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一)

2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经历了最后鏖战,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夺冠。这之后武亦姝立马就成为了“国民美少女”,再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读背景,堪称“颜值与才华齐飞”,相关话题迅速占领了各个媒体的头条。

诗词这种传统文化难得受到如此热捧,一段时间以来,感觉现代人离诗词越来越远了;现代社会,网络恣意,段子横行,能从快节奏里沉下心去读古诗词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其中,很难沉下心去静静读古诗词的人也包括我,每天早起,拿起手机,去圣上阅奏折的去浏览微信和朋友圈已成为了习惯。

迷恋古诗词是在八十年代初,当时背诗词成为了习惯,随时间的流逝和工作的繁忙,读古诗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记得当时初读宋代诗人辛弃疾老先生《清平乐.村居》之始,就喜欢上了这首词的安宁与美好。熟读几遍,闭上眼睛,仿佛能沉浸在这首词的恬静自然之中。

溪上的青青草旁,一处低矮茅草房前,两个白发苍苍古稀老人,用江南侬语在叙家常。诗情的江南有画意,南宋的农村留守老人,在平静祥和的美好中,尽享天伦之乐。大儿忙于农田辛勤劳作,为全家的生计尽力;二儿忙于副业,发展自己的私营经济。话锋一转,才是最美的画面,一个无赖的小儿,没有生活压力,没有烦恼忧愁,悠闲自乐,在溪头的树荫下,卧着剥着莲蓬……


用素描的'方式,细致地把江南一处农家的田园美好,以层次感,声音、画面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真实之趣,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让人读着朗朗上口,读后回味无穷。

细读历史,当时的辛弃疾由于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长期未得任用,诗人辛弃疾在当时对现实希望破灭的环境之下,能以清新、宁馨的风格写出如此宁静的田园风格,足显出了诗人的坦荡胸怀和开阔的人生视野。 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二)

这学期我最喜欢的就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小词,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青草,满头白发的老公公老婆婆。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 ,大儿子在河东面的豆地里除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读着读着便身临其境。诗人首先把我的思维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心灵手巧的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字里行间透露着辛弃疾那恬静淡雅的风格,他不求功名,去寻找世间那少有的和平的地方,真值得学习。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0c6fc7655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