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典籍里的中国心得体会范文两篇 典籍里的中国心得体会1 当我从远处缓缓走近浮生时,我看清了这位年逾九十的老先生,须发皆白,双目混沌,风烛残年,人已老。 我向先生作揖,言明是千年之后的读书人。先生明显十分惊诧,但开口第一句的激动,我永远忘不掉。他问:“两千年后,你们还读《书》吗?”得到肯定回答后,他苍老的脸上绽放的快活意气,仿若少年。我又一揖:“先生,晚辈特向您请教《书》好在哪里。”先生同意了,他缓缓动身,与我一起走近《书》。 “圣旨到。”高亢的号声与“长者免礼”一同响起。是晁错来学《书》了。我退在一旁,眼看先生慢慢慢慢垂首,颤声恭送晁掌故。先生久久地停在那一处,九十年的残烛在这一刻被重新点燃,火光灼灼,是热爱在闪耀。我不禁热泪盈眶。《书》的传承火把已在二位手中交接,从伏生传经一直燃烧至今,从未熄灭。 先生带我走近《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敷土,随山刊木……”先生一直喃喃着。华夏有九州,九州之广,在禹时期,可谓无敌。禹以疏通之法治黄河,后定九州,“芒芒禹迹,化为九州”,禹之贡献历数三天三夜也无尽之华夏何为一体?自古就是一体。泱泱我大华夏,从禹之九州繁衍至今,历千年不衰之由,从《书》中,从先生这等读书人身上,可窥一隅。 先生与我走近《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的豪言犹响在耳。武王正要伐纣,忽天降暴雨,又逢龟甲言凶,人心惶惶。此时却有商朝人民来见,一人言:“纣王听说圣人心有七窍,故剖比干,取其心。”剖比干,取其心!纣王非人哉!万军一心自强于七十万条各异之心。武王无疑必胜。“惟民邦本,本固邦宁”唯以民为本,才能真正“王也”。 先生自言愧于妻、子、女。子以命相搏于劫匪,死于乱军之手,换回《书》一车安然;女儿险些饿死;逃荒之人悲苦,在极冷之天,人们甚至想烧《书》取暖,身患重病的妻声嘶力竭地阻止人们,那一车《书》不再仅仅是书,而是儿子的命,重逾自己的命。二十年流离在外,二十年远离故土,先生一回故乡,仍一心找书,哪怕仅余二十八篇。 先生与我一起漫步于现代图书馆,望着吟诵“禹敷土”的孩子们,先生只顾呆呆依杖而跪,欣然泪眼殷殷望着这簇新火。孩子们已走,先生却久久不动,我望着失神的先生,失语。 “所以我能不舍命护尚书?”“不能。” “尔等能忘九州乎?”“不能。” “华夏能不伟大如斯?”“不能。” 读《尚书》,知先贤执政之本,知朝代兴盛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学伏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承华夏之筋骨。 典籍里的中国心得体会2 历史长河未息,时间长流不止,中华文明伊始的文化宝藏却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就由中国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时空对话的舞台剧形式,带领我们跨越上千年历史,溯源华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内核,体会其中绵续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讲述的是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的《尚书》。《尚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被后世代代传诵,离不开一个人——伏生。 从小读《书》的他深知其中好处,秦起焚书之火,伏生家藏一本《书》。不久战乱,他携妻子带着满满一车书简逃难。路遇兵劫,爱子舍命护书被乱兵杀死;天寒地冻,妻子嚎哭哀求,宁愿受冻也不愿烧《书》取暖。几经辗转,来到家乡的伏生不得已将负载着妻儿性命的《尚书》藏于古宅壁中。颠沛二十年,再寻书时却已残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2b8c15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