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恒久 作者:暂无 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6年第1期 文/叶辉 石开1951年2月生于福州市。青少年时期从 陈子奋、谢义耕、何敦义等先生学艺。 工诗文、书法、绘画、篆刻。 1998年 迁居北京,以书画篆刻为业,曾获七届 AAC年度艺术家称号。曾出版《石开印 存》、《石开书法集》、《当代篆刻名 家精品·石开卷》、《石开题古》。 等了两年,终于在2015年6月初接到石开先生电话:拓片都已经题好,可以来取了。 请石开先生题拓片并集结成书,是基于我对题跋艺术的热爱,还有就是一境画廊转型的一次尝试。 当今题跋高手不少,之所以找上石开先生,是因为我对他的题拓作品情有独钟。在我眼里,石开在题拓艺术创作上有一定的突破,是高手中的高手。在创作上,他让自己书法的金石气与拓片内容完美结合,文字清通简洁,思路明晰,韵语生动,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也给人以惊喜。 画廊策划主题,邀请艺术家创作,这个大胆尝试来 自于一次与北京某著名书法家饭局间的玩笑。当时,他开玩笑说,叶辉你们这帮人太“坏”了,搞得书法家都不会写字了。言下之意,画廊机构指定要小字,越小越好,指定全部要某种形式的作品,对艺术家而言不是好事,机械创作会毁掉一些人。 在与艺术家们不断交往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艺术机构起到的仅仅是一个画贩子的功能吗?一买一卖赚取差价,除了赚钱还有什么意义?艺术机构的订单,能不能变成艺术家创作的动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写字画画?如果能,它才有可能成为一家有价值的艺术机构,才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而不是过眼烟云。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石开先生沟通,看能否请他创作一批题拓片作品,由一境画廊买断,出作品集做展览,进行后续的营销。提出这个请求时,我心里还比较忐忑,因为那段时间先生书法订单太多,题拓片费时费力,从经济账上算肯定不如写字划算。 没想到,先生欣然应允。石开先生的想法是,这个事情有点意思,既练笔力,又练脑力。 后面的工作就是搜集拓片。本来的想法比较简单,找朋友帮忙搜集一下,或者一个机构就能一次买齐最好。但事实复杂得多,尽管北京王琳、江苏徐州李天池、山东刘三强诸兄都给我一些帮助,但多数拓片还是靠零散买入,遇到精美的就买一张。这中间,还要鉴别拓片真伪,年代是否可靠,很费时费力。 我初步计算了一下,不到一年时间买了两百多张拓片,送到石开老师家先经他选一次,创作时寻找灵感还会选一次。最终石开老师题写的拓片,只有六十多件,可谓精中选精。 拓片送到石开先生家之后,一等就是两年。这期间,先生不止一次跟我抱怨说,一上午只能完成一 张题拓片内容,思路不如以前敏捷了,以前能完成两张。言下之意,除了感叹自己有些老了之外,还有算经济 账题拓片远不如写字的意思。好事多磨。虽然时间上用了两年,但看到作品之后, 我觉得这个等待很值。民国时期有“一张好拓片,一座四合院”的说法。据 说,朱文钧曾以两幅价值4000块大洋的书画外加房产换得了宋拓《醴泉铭》,而当时七八百块大洋就能在北京买一座四合院。《翁同龢年表》记载,当时的一张名碑拓片和一张名家字画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价格要超过一张宋画。 在印刷术兴起之后,被专家称为“下真迹一等”的拓片,在艺术家和收藏家心目中的地位早已“今时不同往日”。 不过,这种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三位一体的高层次艺术门类,依然为不少人所痴迷。搜集精美拓片,请硕儒名士题跋,依然是一种风尚。 但是,如何题跋,题得如何,则是大问题。除了那种胡乱题跋为所有人所鄙视之外,关于如何题跋的问题艺术家们见仁见智。 从古到今,依照“考据学”传统,题拓片作品都很严谨,高手题拓学术高度够高,但是趣味不足,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石开题拓各种形式顺手拈来,他有时作韵语,妙趣横生,却又让人感觉切题合意,无做作之感,实在高明。比如一件二人骑马对峙的齐瓦当,他能联想到两岸关系,题出“一方袖舞,一方招抚。惟闻马曰:不统不独不武”,引人浮想联翩。 书法家们不知想过没有,自己题一张拓片的润格要收几千几万元,已经是拓片价格的几十甚至几百倍,谁主谁辅谁又说得清楚?既然如此,就不仅是“增色”的作用,还应该突出“表现”的内容。 石开先生题拓片,在“注释性的题拔”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他尊重拓片,也注重个人书法艺术的发挥,更是给作品注入情趣。石开的书法有浓烈的金石气,他在题跋时注重画面布局,用自己独有的画面感给它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它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石开不拾前人牙慧,以自作韵语题跋,读后常让人会心一笑;石开集佛经句题跋,则让造像与佛经完美结合,散发智慧力量。 读这些拓片,不仅仅是欣赏拓片美,也是欣赏石开的智慧与才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4f33ceb8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