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9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属中学 内部使用 高分缘于基础 成功贵在坚持 2013高考倒计时30天物理强化训练之9 附属中学物理组卢祥举提供 2013高考倒计时30天物理强化训练之9 14. 物理学中,运动的分解、力的合成、平均速度这三者所体现的共同的科学思维方法是 A.控制变量法 B.极限思维法 C. 理想模型法 D.等效替代法 15. 据报道,在太阳系外发现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N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重量将变为960N。由此可推知该行星密度与地球密度之比约为 A.0.5 B. 0.8 C. 2 D. 3.2 16. 在某静电场中,画一条直线为x轴,x轴上各点电势大小、正负如图所示,根据φ—x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静电场可能是匀强电场;B.X2处的电场强度可能为零 C.从0到X3电场强度先减小后增大 D.若将某电荷从X1移到X2处电场力做正功,则从X2移到X3处电场力做负功 17. 如图,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两条相距l的平行光滑导轨ab与cd,阻值为R的电阻与导轨的a、c端相连。质量为m、电阻也为R的导体棒垂直于导轨放置并可沿导轨自由滑动。整个装置放于匀强磁场中,磁场的方向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导体a b 棒的中点系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绳绕过固定在桌边的光滑轻滑轮R 后,与一个质量也为m的物块相连,绳处于拉直状态。现若从静止开始释放物块,用h表示物块下落的高度(物块不会触地),gc d 表示重力加速度,其他电阻不计,则 m A.电阻R中的感应电流方向由c到a B.物体下落的最大加速度为g C.若h足够大,物体下落的最大速度为21. 如图所示,物体A、B置于水平地面上,与地面动摩擦因数均为μ,物体A、B用一跨过动滑轮的细绳相连,现用逐渐增大的力向上提动滑轮,某时刻拉A物体的绳子与水平面成53o,拉B物体的绳子与水平面成37 o ,此时A、B两物体刚好处于平衡状态,则A、B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sin37 o =0.6,cos37 o =0.8) A. mA为(认为最大静mB4334 B. 3443C. 4334 D. 3443 22.(5分)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为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实验前平衡摩擦力的具体操作为:取下_____,把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并反复调节,直到轻推小车后,小车能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2)某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这些数据在坐标图中描点并作出a1图线,从a1图线求得mm合力大小为______N(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3.(10分)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测电源电动势E及电阻R1和R2的阻值。实验器材有:待测电源E(不计内阻),待测电阻R1,待测电阻R2,电压表V(量....程为1.5V,内阻很大),电阻箱R(0-9999Ω),单刀单掷开关S1,单刀双掷开关S2,导线若干。 (1)先测电阻R1的阻值。请将甲同学的操作补充完整:闭合S1,将S2切换到a,调节电阻箱,读出其示数r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U1,保持电阻箱示数不变,将S2切换到b ,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2。则电阻R1的表达式为R1=__ _______。 (2)甲同学已经测得电阻R1=4.8Ω,继续测电源电动势E和电阻R2的阻值。该同学的做法是:闭合S1,将S2切换到a,多次调节电阻箱,读出多组电阻箱示数R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U,由测得的数据,绘出了如图所示的Blh2mgR;D.通过电阻R的电量为 B2l2R18.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L为小灯泡(其灯丝电阻可以视为不变),R1和R2为定值电阻,R3为光敏电阻,其阻值的大小随照射光强度的增强而减小。闭合开关S后,将照射光强度增强,则 A.电路的路端电压将减小; B.灯泡L将变暗 C.R1两端的电压将增大; D.内阻r上发热的功率将增大 19. 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拉力的作用,在0-6s内其速度与时间图像和该拉力的功率与时间图像分别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6s内物体位移大小为36m B.0-6s内拉力做的功为70J C.合外力在0-6s内做的功与0-2s内做的功相等; D.滑动摩擦力大小为5N 20.如图甲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20:1,R1=10Ω,R2=20Ω,电容器电容C=100 µF。已知电阻R1两端的正弦交流电压如图乙所示,则 A.原线圈输入电压的最大值为800 V B.交流电的频率为40 Hz -3C.电容器所带电荷量恒为4×10 C;D.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为160 W 11图线,URΩ -1则电源电动势E= ,电阻R2= 。 (3)利用甲同学设计的电路和测得的电阻R1,乙同学测电源电动势E和电阻R2的阻值的做法是:闭合S1,将S2切换到b,多次调节电阻箱,读出多组电阻箱示数R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U,由测得的数据,绘出了相应的11图线,根据图线得到电源电URR1动势E和电阻R2。这种做法与甲同学的做法比较,由于电压表测得的数据范围 (选填“较大”、“较小”或“相同”),所以 同学的做法更恰当些。 24.(14分)机动车驾驶执照考试中的一个项目是定点停车,要求考生根据考官的指令在一路边标志杆旁停第 1 页 共4页 注意保存 谢绝非会员之间交流 第2页 共4页 附属中学 内部使用 高分缘于基础 成功贵在坚持 2013高考倒计时30天物理强化训练之9 附属中学物理组卢祥举提供 车。在一次练习中,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在距标志杆x=4m处,教练命令考生到标志杆旁停车,考生立形图如图所示,已知图中质点b的起振时刻比质点a延迟了0.5 s,b和c之间的距离是5 m,以下说法正确即刹车,车在阻力F1=2400N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一段时间,车刚好停在标志杆旁。第二次练习时,的是 _________ 车以同样的初速度匀速行驶,教练在同样的位置命令考生到标志杆旁停车,考生迟了Δt=0.7s时间才刹车, A.此列波的波长为2.5 m; B.此列波的频率为2 Hz 最后也刚好停在标志杆旁。已知车和考生总质量M=1200kg,车视为质点。求: C.此列波的波速为2.5 m/s;D.此列波的传播方向为沿x轴正方向传播 (1)车行驶的初速度是多少?(2)第二次车做匀减速运动时受的阻力F2是多少? (2)(9分)如图所示,是一种折射率n=1.5的棱镜,用于某种光学仪 器中,现有一束光线沿MN方向射到棱镜的AB面上,入射角的大小 (i)光在棱镜中传播的速率。 iarcsin0.75,求: (ii)画出此束光线射出棱镜后的方向,要求写出简要的分析过程。(不考 虑返回到AB和BC面上的光线)。 25.(18分)如图所示,虚线MN为电场、磁场的分界线,匀强电场E=103V/m,方向竖直向上,电场线与边界线MN成45o角,匀强磁场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B=1T,在电场中有一点A,A点到边界线MN的垂直距离AO=10cm,将比荷为2104C/kg的带负电粒子从A处由静止释放(电场、磁场范围足够大,粒子所受重力不计).求:(1)粒子第一次进入磁场时的速度大小; E (2)粒子从释放到下一次进入到电场区域所需要的时间; (3)粒子第二次进、出磁场处两点间的距离。 M × A × × O 45° × × × × × × × × × × × N 33.〔物理——选修3-3〕(15分)(1)(6分)关于热力学现象和热力学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B.用活塞压缩气缸内空气,对空气做功2.0×105J,同时空气内能增加了1.5×105J,则空气从外界吸收热量0.5×105J; C.物体温度为0oC,分子平均动能为0 D.一定质量气体保持温度不变,压强随体积增大而减小的微观原因是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减小 E.自然界中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宏观过程不一定能自然发生 (2)(9分)一定质量理想气体被活塞封闭在可导热的气缸内,活塞相对于下底部高度为h,可沿气缸无摩擦滑动。现将一小盒沙子缓慢地倒在活塞上表面上。沙子倒完时,活塞下降了h/4。若再取两盒相同的沙子缓慢倒在活塞上表面,外界大气的压强和温度始终保持不变,求此次沙子倒完时,活塞又将下降多高。 34.〔物理——选修3-4〕(15分)(1)(6分)一列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35.〔物理——选修3-5〕(15分)(1)(6分)入射光线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A.从光照到金属表面上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 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减小 C.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小; D.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 (2)(9分)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A=0.1kg的小球A,以8 m/s的初速度向右运动,与质量为mB=0.2 kg的静止小球B发生正碰。碰后小球B滑向与水平面相切、半径为R=0.5 m N 的竖直放置的光滑半圆形轨道,且恰好能通过最高点N后水平抛出。g=10m/s2。求:(i)碰撞后小球B的速度大小;(ii)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损失。 14.D 15.B 16.C 17.AC 18.ACD 19.BC 20.D 21.A 22.(5分)(1)砂桶 1分 (2) 0.28-0.32N 2分图象2分 U1v0 A B M 23.(10分)(1)U2U1r (2)E=1.43V或10/7V R2=1.2Ω(3)较小 甲 24.(14分)(1)04m/s (2)F22m0(1)8000N 25.(18分)2(x0t)2103m/s(2)t总t1t22(13)104s (3)l0.2m 4833.(15分)(1)DE (2)(9分)34.(15分)(1)D (2)(9分)(i)得,=21035.(15分)(1)C (2)(9分)(i)vMm/s (ii) 122= 0.5 J (2分) 5 m/s (ii) E1mAv021mAvAmBvB222第 3 页 共4页 注意保存 谢绝非会员之间交流 第4页 共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12c4ec9b89680203d8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