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摘要: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把强大的理论优势转化成实践成果,推动进步,促进发展。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又可以促进理论的理解,相互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呆把式。”可见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关键字:教学改革 大学生 实践能力 介于中国教育模式很多年都没有大的变革,学习就是学习,纯粹理论的学习,实践就是实践,从实践入手并终于实践,没有很好的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导致一些大学生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但不能够或者不能够快速转换成实践能力,对资源是一种严重的浪费,也让大学生的就业率引起社会质疑。另一方面,一些学徒们,有几年的实践经验,可由于从很小的年龄就开始,没有很多知识积累,也只能够停留在机械地重复,很难有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相比于理论知识的积累,培养周期要短一些。大学生们已经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再加以实践引导和教育,必定能够有效地推动自身就业率提高和社会整体创造力的进步。 首先要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对症下药。以下就分别对大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问题解决措施进行讨论。 一.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历史悠久,教育也是源远流长,古代教育方式还被很多教育机构继续沿用着,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自适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思维约束,很难有彻底的改变。高中教育及以前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衡量学生优秀与否永远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考试成绩,在这种成果评估指标下,很难有学校愿意牺牲精力和财力换取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不能由于难度较大,就继续墨守成规,不思变通。 2.中国教育有自己的问题,但也有自己的难处。这么多的人口,学生基数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自扩招以后,大学生人数更是急剧膨胀,高校资源紧张,硬件设施配置难以与学生增长速度同步,这些都不得不被考虑进来。这不是高校的错,也不是大学生的问题,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客观事实。实践不像理论教育那么便捷,随便找个教室就能够容纳几百人同时接受。实践首先要有切实的硬件条件, 1 成熟的环境和可以指导的老师,这些都是要完善的,只是还需要时间。高校师生比例太低,老师没有足够的精力辅导所有的学生,老师上完课即走,学生不认识老师的情况屡见不鲜。本就紧张的师资力量,如何再抽出多余的师资来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践不仅仅限于教学实践,还需要社会实践,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能偏废。但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浮于表面,只在意和统计最终收上来的那些个社会实践表,这样的社会实践根本就是虚设,不是不能,只是不做,凑齐人照照相就完事,经费就这样被浪费掉,收获不到预定的目标。 二. 教学改革解决问题的措施: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引进一些实干的年轻教师,给教育团体注入新鲜血液,让教学模式的改革动力逐渐增强。合理地增加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并在评估标准上有所更新,不能再沿用理论是全部,实践只是参考的模式,应综合二者作为评价标准。学校的一些奖励措施也应该很好地应用起来,对于调动学生们积极性还是意义非凡的。比如:英语科目,可以把教学的重心向听说方面倾斜,学了十来年英语,最终发现还只能停留在试卷上,太讽刺;护理专业,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义务进行一些护理常识的应用,给幼儿园儿童和养老院老人一些专业范围内又力所能及的检查,锻炼了自己,服务了别人;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不能图纸上头头是道,进工地就一窍不通,要尽早了解相关知识,到工地现场实地做一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对于知识的理解远胜过只看书······ 2.基于目前各高校的现状,在实践环节的硬件配备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观,不过可以换一种思路。单一高校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和管理实践场所和设施,可以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也可以不同地区但毗邻高校之间,还可以高校与企业之间共建实践设施,可以很好地降低了参与共建的单个高校的花费,也能够使实践设施更加充分的利用。根据各高校的安排,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组织自己的学生进入实践实习,并由各高校分派教师前去指导,不仅可以解决实践的问题,还促进了各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互取长,互补短。开辟多种途径给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实践条件和适合的氛围。政府机构和企业也应该尽一份力,政府机构可以 2 增加一些经费投入,帮助高校联盟建立实践设施,还可以通过税收和其他的措施鼓励引导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既可以减少建设实践设施的花费,还能够充分的解决问题。有些成熟的企业每年都能够给合作高校提供实习岗位,要鼓励学生制定实习计划,积极参加企业实习工作。对教育模式的改革是一种推进,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是一种促进。 3.大学生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但不能仅限于本专业,脱离本专业就百无一用。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避免学生脱离实际,而力求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育人途径。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接近实际社会的思维模式,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在书本上不曾遇见的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社区服务、义工、问卷调查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在能力范围尽可能帮助有需要帮助的其他社会成员,也是一种爱心接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整个社会充满这种精神、具备这种本能的服务冲动时,大社会的管理和经营会更加得心应手,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从中受益。 从一种方式革新到另一种方式,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会有各方面的阻力和难题,推行举步维艰,但不能因为有问题,就放弃教学改革将要带来的学术进步和社会创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这关系到这批有良好理论基础的人是否有机会为社会释放多年所学,从个体出发,这还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吃饭问题不解决,上层的理想只能是空想,还会因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教学主题需要有个转换,从“教”到“学”,老师主动的灌输效果远不如学生主动地吸收。让学生充分认识的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清形势,正确判断。从“零薪就业”问题就可以看出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未来的担忧,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够直接给企业创造价值,就以零薪为自己争取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对于大学生深信多年所学的自信心是一种打击,也不利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合理诠释。这同时也是大学生盲目的一种表现,初入社会手足无措,从未有过的紧迫感铺天盖地而来,都得接着,降低要求、迫于压力、判断失准,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方式带来的诟病。健全的体制,健康的方式,正确的认识是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三项重要条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1c6a1fcaaedd3382c4d3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