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知识的传播与生成 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但是,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在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等方面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实质性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教材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行为特征仍然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课堂教学改革迫切需要整合,形成一种既能突破传统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揭示当代学科课堂教学实质,又能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新的课堂教学理论体系,使课堂教学活动生成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充满好奇心和对智慧挑战的刺激,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发挥和体现。 一、教学理念:生命价值观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参与者在智力、情感和人际交往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多种需要,并使自己的潜在水平持续得以发挥。现代课堂教学功能的充分体现,关键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人(教师与学生)的观点的重新确立。 对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他们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其实质首先应是学生青春生命力焕发、生命价值持续显现的生动活跃的成长过程。正因为如此,其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的生活中,学生在好奇心的刺激下,满怀乐趣地参与对智慧的挑战活动,亲自体验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和理解,能动地理解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其生命活力在这种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是属于认知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也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 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他们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每一堂课的质量和水平,都会直接影响与体现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和态度,都是教师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学校课堂教学对于教师,不但仅完成社会交付他的任务,不但仅为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单向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与人生完美的组成。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体现他自身生命价值的实践活动;教师由此所激发的自觉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与水平的追求,使每一堂课都能使自己获得实现生命价值满足的愿望。每一位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的教师,都会同那些充满青春生命活力的学生一起,共同把教学的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不但体现出原有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价值,而且也充分显现出它的主体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 二、教学过程:知识的传播与生成 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是今天课堂教学知识观的核心理念。这个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应该是知识的传播与生成活动。这个知识传播与生成过程,可概括为学科教材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学生的知识。 学科教材的知识,是对科学知识实行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加工而形成的。其本源就内含着丰富的生命活力,蕴含着一种可再生长性和成长性特征;而通过学科知识的掌握过程所形成的水平,应该是一种可再发展性的水平。学科教材知识是以各种非生命的物质载体实现其外化与客体化的,是比较确定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生命活力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力量”才能使之激活。学科教材作为人类生命活动中的知识结晶的载体,其对知识的积累、继承、传播和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播,并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学科教材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首先,教师要把学科教材中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并通过积极的能动作用而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书”观点,在对学科教材知识的分析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等创造性的活动,将知识活化,再依照自身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对知识实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形成具有自己个性教学特征的知识。这正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创新与发展的关键一步。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学科教材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简单“复印”。学生生成的知识是综合来自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师的知识;学生自己对学科教材知识的内化活动;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体验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积累。因为学生之间学习品质、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因而也产生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生成的知识质量和水平的差异。 课堂教学过程,即借助于学科教材这个知识传播媒介,由教师知识向学生知识的运动发展过程,也就是教师播种知识和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知识是在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活动的氛围中传播的,学科教材中的非生命体知识也只有到了教学中的生命体的主体身上,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产生出知识生成的新的生长点。在整体的、连续的教学活动和学生潜能持续发挥的过程中,新生成的知识将会持续生长、孪生、分蘖,达到知识的自繁殖的目的,从而实现着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增值的教学目标,最终达成学生的知识生成与完善的课堂教学目的。而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正是人的发展的起点,是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把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水平诱导出来。 三、师生关系:共同参与、互相合作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即指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交互作用的关系。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理念和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教师的学生观的核心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促动每个学生获得自己的最好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中都表现着差异性,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能。第二,课堂教学促动的学生发展,是一种整合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但仅是智力的片面发展,所以不能仅凭借学生的学科知识分数来判定学生发展的优或差。第三,面向全体学生,促动学生发展,应指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而不但仅是统一规格、统一模式的发展。第四,学生的发展应是在其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其效果会逐渐体现在他们今后很长的成长过程中,而不但仅以课堂中的知识或分数的获得或升入上一级学校为终点的。 学生不但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这个课堂教学理念认为,教师作为一种资源同学生这种资源的内涵不同,但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实现来自多种渠道的知识、情感等多样信息的共享和互动,共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彼此促动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实现师生这种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人际关系,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彼此信任,共同合作。其次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社会化水准等方面特征及其差异性,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三是要激活学生活力,充分使用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创造出常教常新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一切参与活动。二要肯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积极实践得出的一切结论。三要肯定和赞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探索、创新、发现行为和活动。 实现这种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学生首先要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定位的理解。课堂教学中的永恒的资源,就是学生自己。除学校、课堂、书本和教师外,学生从广大传播媒体中持续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并将它们带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知识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这就是充满活力的可交互和共享的资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740f3751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