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写到:1960年春天,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也是一个黑暗的春天。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村子里几乎天天死人,都是饿死的。起初死了人还掩埋,亲人们还要哭哭啼啼地到村头的土地庙去“报庙”,向土地爷爷注销死者的户口,后来就没人掩埋死者,更没人哭嚎着去“报庙”了。这一段赤裸裸的揭露了政治社会、文化习俗及人性本身的丑恶,记得那时我还小姥姥就常常给我们讲起他们小时候的生活,像吓唬不听话小孩的恐怖故事一样,我们总是听得张大了嘴巴,还笑姥姥故事讲的真好!长大了对历史有些了解以后,才知道那不是故事,而真的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姥姥告诉过我,他们年轻的时候是多么的幸运,那时没吃的饿死了好多人,连树皮都被吃光了,后来偶然发现一种野喇叭的草根,白色的味甘可食用,而且长的遍地都是,他们就使劲的挖来吃,那时候觉得没有比这更好吃的东西了!后来整个中原的这种东西都快被人挖绝迹了,他们就是靠这个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姥姥总说是它救活了他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我也吃过这种神奇的东西,咬下去苦涩的不得了,根本无法下咽,这么难吃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姥姥所说的美味,便吵闹姥姥编故事骗人。现在才知道那时的自己太小不懂事,我们哪经历过他们忍饥挨饿的生活,好的生活给了我们一张挑剔的嘴,更不要说去感恩那么一株普通的花。 当我读到:冬天,学校里拉来了一车煤,亮晶晶的,是好煤。有一个生痨病的同学对我们说那煤很香,越嚼越香。于是我们都去拿来吃,果然是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们在下面吃煤,一片咯嘣咯嘣的声响。老师问我们吃什么,大家齐说吃煤。老师说煤怎么能吃呢?我们张开乌黑的嘴巴说,老师,煤好吃,煤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香极了,老师吃块尝尝吧。从老师开始的怀疑试探着咬一小口,到后来皱着眉头品尝,最后大口地吃起来,还惊喜地说:“啊,真的很好吃啊!”当时读到这里真的觉得很可笑,难道作为一个老师竟然不知道煤的不可食用性吗?而文中的老师竟然可笑到不去制止学生吃煤,还在学生的煽动下也去吃煤,动作更是极其滑稽,当学生递给老师煤时,她怀疑的接过皱着眉试探性的尝,可当我读到她最后大口的吃还说真好吃的时候,我就再也不觉得好笑了,而是眼泪在眼睛里不停地打转,更没有资格去批评这么一位伟大的老师,想想饿成那样的她还在坚定的站在三尺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课,她是多么耀眼的一颗星啊。 当我读到:饿到极处时,国家发来了救济粮,豆饼,每人半斤。奶奶分给我杏核大小的一块,放在口里,嚼着,香甜无比,舍不得往下咽就没有了,仿佛在口腔里化掉了。我家西邻的孙家爷爷把分给他家的两斤豆饼在往家走的路上就吃完了,回到家后,就开始口渴,然后就喝凉水,豆饼在肚子里发开,把胃胀破,死了。我们不仅看到了孙家爷爷的自私,更是看到了上天给他的惩罚。就是在物质生活这么好的当代,偶尔也会听到新闻上说哪哪有人因为吃什么把胃胀破而亡的,我们总是骂道:“那人就是个傻种,能吃啥好吃的把自己撑死啊,真是活该贪吃”。可在这里我却不想骂孙家的爷爷,只是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怜悯,同时无不暗暗的感到自己是那样的幸福,从小就不用为吃穿发愁,还有那么爱自己的家人。 当我读到:我回想三十多年来吃的经历,感到自己跟一头猪、一条狗没有什么区别,一直哼哼着,转着圈子,找点可吃的东西,填这个无底洞。为了吃我浪费了太多的智慧,现在吃的问题解决了,脑筋也渐渐地不灵光了。以前的旧中国人们总是吃不饱穿不暖,对于像莫言这样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童年的记忆则更是深深的扎根在莫言的心里,以至于在现在这个‘吃饭文雅’的时代,莫言仍改不掉狼吞虎咽、吃相凶恶的的习惯。虽然现在的我们不用为找吃的绞尽脑汁,我们要吃有吃要穿有穿,可是我们却没有了精神追求,父母提供条件让我们接受好的教育,坐在冬暖夏凉的教室里,却不知道思绪早已飞向了何方,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的我们岂不是更可悲吗? 后感:莫言的《吃相凶恶》把乡土材料和乡土色彩同人的本质和人类文明的普遍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超越地域性获得了普遍性,同时也正是由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才给予了他这么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feb2b8e2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