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摆脱半殖民地状态进入了“正式”现代化时期,由国家主导的现代化模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道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时间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交往特别是经济交往相对较少,实际上在模仿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与世界接轨,参与全球性的经济和劳动分工,并且很快成为世界最主要的交往活动主体之一。本文通过对世界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之间关系的探讨或对照,来审视各种发展理论的真实价值和科学性,并从中寻找适合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新道路。 现代化理论一直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社会思潮,也是指导它们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预设,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世界落后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明天”,也就是说那些新独立的亚非拉落后国家应当模仿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按照同样的“进化”规律,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可以达到发达的状态。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世界各国都开始了所谓的工业化过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并没有按照西方自由市场模式进行现代化建设,但从目标角度看却是与一般现代化理论一致的,即通过工业化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最终达到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当时也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本质上也是在遵循西方现代化理论范式进行国家建设,只是受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一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独立开展这项事业。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西方现代化理论几乎被视为人类社会的“普世真理”,所有国家的政府都积极致力于各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事业。 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许多社会理论家注意到了落后国家和地区发展难题,弗兰克、桑托斯等人创立了依附理论,他们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欠发达状态正是发达国家的剥削和压迫导致的,中心-外围的依附关系是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等形式剥削发展中国家的途径;发展中国家只有断绝这种不平等关系才能取得独立自主发展的机会,也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从当时的国际劳动分工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合理性,许多资源型国家正是在一个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流失了大量的发展资本;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下,一些国家开始采取相对独立自主的发展政策,并为争取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展斗争。而当时的中国出于政治原因仍旧处于封闭式发展的状态,实际上一直都没有真正参与世界经济分工,所以依附理论并没有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和决策产生过重大影响,但从客观上配合了依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斗争。从这时候开始,依附理论与传统现代化理论一起,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两大理论流派,但从根本上说两者还是存在相同点的,那就是最终目标的相似,只是在具体道路和外部条件方面存在差异。 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世界体系论从一个折中的视角检视了以上两种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由中心、边缘和半边缘三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在功能运作和分工上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是其主体;只有将一个国家放在世界经济体制的脉络中,才能彻底了解各种政治文化力量肯可能都旨在影响和改变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这种观点相对于依附理论和现代化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它即看到了世界体系的现实,也看到了世界经济分工的不平等结构,还从不确定性的角度预言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经济振兴能够很好的证实世界体系论的逻辑。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国家长达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这充分说明一个经济体在世界体系分工中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尽管中国在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交往中一直存在这不平等的贸易和经济关系,但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世界体系论的假设;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发展实践也变相地支撑了现代化理论。 回到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话题上来,我们可以从中明显地看到:现代化趋势尽管一直受到各种质疑,但世界的发展潮流从未逆转,甚至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变迁一直都是各国政界的共识;真正存在分歧和差异的问题是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政策选择,而中国的发展道路先后证伪了传统的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并正在检验世界体系理论的适用范围。新中国在建国后的30年时间里独立自主地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自由市场途径完成的任务,虽然也付出了很多甚至惨重的代价,但毕竟达到了现代化理论中设计的工业化目标。而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境况的对比,又在一定程度上对依附理论提出了挑战:按照该理论的推理,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受到世界“中心”国家的剥削,经济发展应当陷入困境甚至危机,但实际上这种结果至少到现在也没有出现,即使在1997年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中国也没有出现重大经济危机,随着国际贸易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反倒是发达国家开始担忧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取得过多优势;这些事实都不能不让人怀疑依附理论的“普适性”。最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分工,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隐藏着巨大危机:国际贸易失衡造成的人民币汇率问题,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重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度膨胀导致的社会两极分化问题,金融市场开放引起的经济安全脆弱性问题等,这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这又对世界体系论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并从根本上对现代化的理论目标形成了冲击。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西方的社会发展理论从理念层面上已经超越了以上介绍的三种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观、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后现代主义发展观等都彻底动摇了现代化理论提出的发展目标模式,同时也将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之间的具体分歧转化为第二层次上的次要问题,国家经济的发展仅仅成为社会发展总目标中的一个,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可以选择取舍的目标。所以,当我们审视那些专注经济增长的发展理论时,也不应忘记那些更广泛领域的发展理论,包括带有“反发展”意味的一系列发展理论,这对于正确认识和看待人类的未来命运具有重要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要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8e8e65c7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