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窗

时间:2022-08-23 18:13: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窗:北窗、西窗、南窗、东窗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窗”的出现频率是极高的。 “窗”古字作“囱”本义是天窗。《说文》曰:“囱,在墙曰牗,在屋曰囱。象形。所谓的“在屋”也就是在屋顶,这说明“窗”的本义其实指的是天窗。不过在后世文献中,“窗”“牗”往往不加分别,属于同义词。

“窗”按照朝向可以分为北窗、南窗、东窗和西窗,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共有129首诗写到“窗”的朝向问题,其中“北窗”(或“北牗”)出现了73次,大大超过了南窗、东窗和西窗这三者的总和。“北窗”在古诗中备受青睐?及至到了宋代,文人更喜欢写“窗”,21085首宋词中,写到“窗”的就有1879!但是在宋词中,“西窗”代替“北窗”成为文人们情有独钟的用词,“北窗”的出现次数是34次,而“西窗”则多达92!

北窗

北窗”在古诗中备受青睐。

“北窗”在古诗中备受青睐,除了《全唐诗》的统计,在《先秦魏晋南北朝诗》与《全宋诗》中也有体现,两者之中,“北窗”出现的次数分别为13次和190次,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4.2%57.0% 房屋坐北朝南,“北窗”即是房屋后墙上所开的窗户。梁萧琛在《难神灭论》中说:“东阁延贤,南轩引景,北牗招风,西棂映月。”反映的正是北窗良好的通风功能。

因此,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北窗可以说是夏日住宅中最重要的建筑元素,承担着古人消暑纳凉的重要功能,在没有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古代,“北窗”在夏日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古人的很多诗句体现的就是“北窗”的通风消暑功能:

炎月北窗下,清风期再过。——孟浩然《晚春题远上人南亭》 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韦应物《夏景园庐》

斋后将何充供养, 西轩泉石北窗风。——白居易《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 ……

当然古人也写出了“北窗”在冬日招寒缺阳的劣势,南窗冰雪消融之后,北窗还寒气逼人:

后岭有微雨,北窗生晓凉。——杜牧《西山草堂》

已尽南檐滴,仍残北牖堆。——齐已《春雪初晴喜发生至》

但古人仍是把“北窗”作为重要的建筑元素,灵活运用于夏日纳凉的。

只是夏日消暑的实用功能,仅是古人对“北窗”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古人对陶渊明隐士风采、傲世高蹈之风的向往与赞许。 这事和陶渊明有什么关系?

起因在于陶渊明写了一篇被认为是遗言的训诫文《与子俨等疏》,其中写道:“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陶渊明在此处使用的仍是“北窗”的通风消暑功能,但是由于其本人在中国后世文人中所具有的巨大文化影响力,“北窗下卧”不再仅仅作为夏日消暑的功能,而是被看作隐逸之风、超然洒脱的人格表现,引历代诗人追慕效仿: 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李商隐《自贶》

归来北窗下,复采东篱菊。——吴均《高士咏·陶征君》 微风北窗卧,真可上羲皇。——米芾《山林堂》 ……

西窗


宋代,“西窗”取代“北窗”

虽然宋诗中“北窗”的出现频率依然大大高于其他朝向的窗,但在宋词中,“西窗”已经取代“北窗”,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窗的朝向。 在宋代之前,唐代主流的窗式样有可能是直棂窗,现存建于唐代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及佛光寺东大殿,使用的大都是直棂窗。

在唐代壁画建筑群中,主要建筑物也多是直棂窗。 这样的窗的式样,从外观看去是比较单一的,这与当时的工艺与材料对建筑的限制有关。而且直棂窗本身就是固定在建筑的墙体之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固定无法开启的。

到了宋代,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建筑技术和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李诫奉旨编修了《营造法式》,明确将大木作与小木作进行了区分,木构架的柱、梁、枋、额、斗拱、椽等承重结构属于大木作,门、窗、藻井等装饰结构属于小木作。

这样的区分和独立,使得窗的形制更为丰富发展,可开启的窗被大量应用,装饰的灵活度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出现了巨大变革的格子门,在建筑外立面木构墙面形成了美观的装饰效果和良好的采光功能。从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到窗的类型与外观的发展。 “窗”作为建筑构件,其审美意义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此时文人心态上不再有唐人策马扬鞭的激情,转而流连于幽窗小阁之中,在浅斟低唱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因此宋词之中不再以气魄见长,而是更为凸显细腻的心思、绮丽的特点与感伤的情怀。 香阁深沈,红窗翠暗。——李之仪《留春令》 柳困玉楼空,花落红窗暖。——周紫芝《生查子》 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张炎《月下笛》 ……

至于为何宋人喜用“西窗”而非“北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人喜爱化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意。

李商隐使用“西窗”的原意,是由于“西窗”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指的是妇人所居之室的窗子。

唐人受陶渊明“北窗下卧”的影响,在诗歌中对“北窗”情有独钟;宋人受李商隐“剪烛西窗”的影响,在词中频频提及“西窗”: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 西窗自剪寒花,沈吟暗数归期——方千里《四园竹》 正西窗凄凄,断萤新雁——王沂孙《三姝媚》 ……

同样的,这里的“西窗”也已经没有了李商隐诗中的温馨之感,带上了凄冷、阴郁的色调。

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元素,“窗”在古人心中除了具有消暑纳凉的实用功能外,重要的是成为一个面向外界的“取景框”,使自然风景经过“窗”的过滤后,成为人格化的风景。

南窗

南窗,向南的窗子,泛指窗子,不必过度解读。

南窗,向南的窗子。因窗多朝南,故亦泛指窗子。“秉烛南窗” 陶潜 《问来使》诗:“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南朝 何逊 《闺怨》诗:“竹叶响南窗,月光照东壁。 陆以湉 《冷庐杂识·妇人悼亡诗》“风雨南窗思往事,偷生此际独沾膺。 《坟·未有天才之前》:“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 古代南窗有象征安全、稳定的意思。“高卧南窗”


东窗

东窗,不一定坏事发

东窗,和北窗、西窗、南窗一样,就是不同方位的窗子而已,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移栽东窗前,爱尔寒不凋。”

至宋奸臣秦桧“东窗事发”,才被专门表示坏事暴露的意思。

东窗事发”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四·佞幸盘荒》:“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熺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计押番金鳗产祸》:“我早间见那做娘的打庆奴,晚间押番归却,打发我出门。莫是‘东窗事发’?若是这事走漏,须教我吃官司,如何计结?” 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后桧卒,未几其子熺亦死。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道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均戴铁枷,地狱中备受诸苦。桧犹语道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东窗事发”。原指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一事败露。后喻阴谋败露,或罪案遭揭发,将被惩治,常用此语。

“窗”、“北窗”“西窗”“南窗”“东窗”,无非都是这人格化的风景的体现与表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991fc61b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