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秘密 作者:刘砥砺 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0年第09期 上海世博园里的中国馆是大家必看的展馆之一,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幅巨大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图是怎么动起来的呢? 有人说这幅图有原作的100倍大,这显然是夸张了。按照现场的解说,通过投影和动画技术幻化出来的《清明上河图》,把原作放大了约30倍,实际高6,3米,长130余米,观众走马观花也得看lO分钟。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是活动的,流淌的河水,飘动的船帆,往来的市民、客商、骆驼、鸡犬,潺潺的流水……再往前走,发现画卷的天色还能晦明变化,4分钟是一个日夜轮回。 看过这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观众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电子版上的人物造型是不是与古本《清明上河图》完全吻合呢? 画卷制作方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幅电子图保留了原作的所有特征,除色调、画风一点都不能差外,原作中的数百棵树、数百座建筑也不能少。此外,静止的背景和动态的背景之间有不同的透视效果,包括草木、人物、建筑之间的遮挡关系、阴影分布、光线投射、夜景的制作,更是大胆的再想象。这都是创作团队通过一次次调试比对后才确定的。 作为夜景的《清明上河图》,灯光照明是组成歌舞升平的汴梁夜景的重要元素,而灯笼是古代的主要照明工具,如何把握好灯笼的处理至关重要,在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下,团队还原、制作了十几种形式各异、亮度不同的灯笼,构成了整个《清明上河图》夜景光线的主要来源。 至于画中的人物就更有趣了。古本《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多少个人、多少只动物,业界一直有争论。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创作团队对古本《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创作。新作只保留了原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另外,还根据同时期的其他画作,创作了新的人物。制作团队画了成百上千张草稿后,才有了如今一群群衣着打扮、行为举止都符合北宋时期特征的行人、游客。 具体制作时,首先需要将人物的轮廓整个“抠”出来。由于原作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大小只约为动态《清明上河图》的三十分之一,因此“抠”出来的人物要保证逼真,需要进行一些后期处理。而为了不失真,并且符合北宋时代的特征,创作团队特意聘请了三位专门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共同把关,根据当时,的一些人情风貌、衣着装束进行二度创作,因此这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既不失古本的韵味,又符合动态巨幅影像的要求,创作团队绘制了分门别类的表格关系图,将图中出现的人物的身份、背景以及各种动态表情、行动变化交代清楚,给技术处理“打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b5635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