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趣味语文知识集锦

时间:2022-03-18 23:02: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学生趣味语文知识集锦

1)“东道国”的由来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2)“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3)“枇杷并非此琵琶”

从前,有个纨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wánkù只知享受,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富贵人家子弟 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试想,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岂不闹出更大的笑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枇‛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珏‛,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奏出悦耳的音响。

熟悉汉字的结构,养成分析汉字的习惯,有助于消灭同音别字。

4)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碰巧王安石不在家。他看到王安石的书房案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堂堂宰相,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诗?——‚西风‛是秋风,‚黄花‛是菊花,而菊花敢于和秋霜鏖战(áo zhàn激烈地战斗;苦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就已不对了,而且还吹得‚满地金‛,落了一地,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提笔续了两句:

秋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苏东坡就走了。

后来,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住了近一年。这年秋天,到了重九时节,连日大风。一天,风声停息以后,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

谁知到后园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英,满地铺金。这时,他猛然想起一年前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不禁目瞪口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悔悟到是自己错


了。

5)古诗中的“炼字”艺术例说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下面就古诗的‚炼字‛艺术作一点简要介绍。 1、一字传情。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2、以动衬静。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3、化静为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4、以动写静。

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5、以实显虚。

以有形显无形。‚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6、以乐衬哀。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7、一语显旨。

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鉴赏时须根据诗意仔细琢磨体会,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063ad950e2524de5187e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