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用法举例

时间:2023-04-15 12:06:3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而”字用法知多少

张文真

贵州省锦屏县民族中学 556700

[ ]“而”是文言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词,只有少数被用作实词外,绝大多数都被用作虚词。虚词“而”使用频率高,出现次数多,也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虚词之一;它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也是较高的虚词之一,在近五年的全国卷和其他省市卷中,有关“而”字的考题先后出现36次之多。因此,掌握“而”字的用法,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以及高考升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而”字 用法 浅析

“而”是文言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词,只有少数被用作实词外,绝大多数都被用作虚词。虚词“而”使用频率高,出现次数多,也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虚词之一;它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也是较高的虚词之一,在近五年的全国卷和其他省市卷中,有关“而”字的考题先后出现36次之多。因此,掌握“而”字的用法,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以及高考升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作为名词。“而”是象形字,甲骨文写成“ 金文写成

,小篆写成“而”,若人脸面两侧之“颊毛”,引申凡鳞毛之下垂

者都称“而”,即“而”字之本义。可见最初的“而”是实词,音“ér,如之切,平,之韻,日,之部。《说文》九(下)而部云:“而,颊毛也。像毛之形。如之切。《周礼·冬官考工記·梓人》说:“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戴震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段玉裁根据《礼运正义》改“颊毛”为“须也”。中学课文无此义之例句。

二、用作代词。1、相当于“尔”。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①《左传·昭公二十年》“余知而无罪也。”②《项脊轩志》“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2006年辽宁高考试题出现此例)③《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④《促织》“而翁归,自与


汝复算耳。2、表示指示,相当于“这样”“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又:而夫(此人;这人)

三、用作副词。1、表示时间,相当于“不久”“才”。例如:①《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②《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此文巧妙地用了二十五个“而”字,除此例作副词外,其余二十四个“而”字均为连词)“已而”是时间副词,可译为“不久”。③“已而道平生。2002年上海高考试题。句中的“已而”同例②)2、表示继续,相当于“犹”“还”。例如:“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四、用作动词。常通“如”。例如:①《吕氏春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②《新序•杂事》“白头而新,倾盖而故。《汉书•邹阳传》作“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五、作为连词。“而”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之一,尤其用作连词,用处很大,用法很活。正如袁仁林所说:‘而’字之声,腻滑圆溜,有承上起下之能,有蒙上辊下之情,惟其善辊,故不拘一处,无乎不可,一切去来、起伏、出入、周折、反正、过接,任其所辊无滞。[1]连词“而”是文言中使用极为频繁、用法极为灵活的虚词之一,它既可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又可以连接句子与句子。但就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的关系来看,它的作用大体有二:一是“顺接”,所谓顺接,是说相连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2]另一是“逆接”(或叫“转接”,所谓逆接,是说相连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个转折。[3]其具体情况作如下分析: 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①《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③《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007年山东高考试题出现此例)④《登泰山记》“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2007年的辽宁卷、山东卷。 2、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例:①《鸿门宴》“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出现此例)②《陈情表》“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③《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①2008年的福建卷、山东卷;②2007年的辽宁卷、江西卷、安徽卷、天津卷;③2006年的浙江卷、四川卷;④2004年全国卷Ⅱ、江苏卷、浙江卷。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韩非子·说难》“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003年全国卷作文材料出现此例)②《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报任安书》“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2005年福建高考试题出现此例)④《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①2007年的广东卷、辽宁卷、江西卷、安徽卷;②2006年的重庆卷、湖南卷(另一题为翻译: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译: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山东卷、辽宁卷;③2005年的福建卷、湖北卷、广东卷、重庆卷。其中,重庆连续两年同考一句:“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4、表示并列,相当于“又”“和”或不译。例:①《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崤之战》“秦师轻而无礼。”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①2008年的天津卷;②2007年的山东卷;③2006年的湖南卷;2004年的全国卷Ⅰ、湖南卷。

5、表示修饰关系,用在偏正结构,连接在状语和动词之间。相当于“着”“地”等,也可不译。如:①《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②《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③《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①2005年的天津卷、湖北卷;②2004年的湖南卷。 6、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假如”“假使”。例:①《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条件关系,此类句子有的释为因果,如:①《孟子·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②《孟子·告之下》“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③“不得已而为盗耳。2006年重庆高考试题) 8、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等。例:①《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③《劝学》“玉在山而草木烂。 9、连词“而”可和另外几个虚字连用,大体都可以看作双音词:“而又”是顺接的“而”与副词“又”凝固而成,表示并列和进层,多用于复句。例如:①欧阳修《苏君墓志铭》“亦既有父,而又有字。”②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夫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而又勉之以成……”“而乃”是逆接的“而”与副词“乃”凝固而成,表示转折,也多用于复句,例如:《庄子•盗跖》“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②《旧唐书》“光宣大化,而乃盛兴木土,害及黎元,岂不愧也!“而况” 是顺接的“而”与表示进层的连词“况”凝固而成,表示进层,只用于复句,相当于“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5f517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