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单元训练重点是“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作者通过长期而又细致地观察,从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三个方面写了爬山虎。从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化、形状、动态三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体会作者长期而又细致的观察;二是体会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识字、写字及阅读的能力,课文层次清晰,学生不难读懂作者写了爬山虎的三个方面。很多孩子见过爬山虎,可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课标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背诵并积累优美片段。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均、匀、茎、柄、蛟”五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虎”字。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读课文。运用把各部分内容合并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长期而又细致的观察,体会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长期而又细致的观察,体会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 法:情境教学法、以读促悟法 学 法:朗读感悟法、想象画面法 资源准备: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猜谜语: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必须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为什么? 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了植物生长的秘密。 一、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导入。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向上生长的植物,有一种植物不用架子也能往上爬,它就是爬山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叶圣陶爷爷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一: (1)自由轻声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2)读后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2.词语认读: 铺得均匀 没有重叠 不留空隙 嫩茎 叶柄 触角 蛟龙 读了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写爬山虎的叶子,第二组写爬山虎的脚。)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除了写爬山虎的脚和叶外,还写了什么?(生长位置) 3.整体感知。 你能用上“先……然后……最后”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2人) 总结:知道了各部分的内容,用通顺的话把各部分的内容连起来,就能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一)体会语言的生动。 1.出示阅读提示二: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描写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1)生展示读句子。 嫩叶:嫩红——嫩绿(颜色变化) 长大了的叶子:一顺朝下、均匀、绿得新鲜;(静态) (引导看图) 风拂过 (动态) (2)男女生合作读,想象画面(女生读嫩叶的部分,男生读长大了的叶子。一起读动态美。) 总结:作者就是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变化,读着文章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叶圣陶爷爷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的的写作秘决是“观察、观察、再观察。” (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你觉得作者留心观察的句子。 2.全班交流,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1)叶子颜色变化。嫩红——嫩绿——绿得新鲜(这是一天一时观察得出的结果吗?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长期观察 (2)叶子的排列。方向一致、排列均匀。(细致观察) (3)动态。“一阵风、漾起波纹”,叶子好似绿色的水面,微风吹过,就漾起绿色的波纹。(动静结合,给叶子以生机及动态美。) 总结:作者就是通过长期而又细致的观察,才写出了这么优美的文章。让我们读来身临其境。 (三)指导背诵。 1.教师引读: 2.生练习背诵。 (四)拓展练习: 你在生活中,观察过什么植物吗?你能学习动静结合的方法来说一说吗?(一阵风拂过或者一只蜜蜂、一只小鸟都可以。) 四、全课小结,推荐作业。 1.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品读了叶圣陶爷爷笔下爬山虎的叶子,体会了他生动的语言和细致长期的观察,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2.推荐作业: (1)继续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抄写课后生字。 (2)留心观察身边的一种植物,记下自己的观察发现,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试着写一个片段。 板书: 6.爬山虎的脚 嫩叶:嫩红——嫩绿(色彩美) 长期观察 色彩 长大了的叶子:排列 细致观察 动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6874f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