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古诗 汉字的象形性使中国古典诗歌富于形象性,比如,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汉字的“春”就是“太阳低伏在草木茁壮成长的枝干之下”,因此,由汉字组成的诗句,就像一组组活动的图画,使读者能摆脱语音语法而直接进入诗人描绘的境界。 汉字对中国诗歌的形式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句子的整齐 中国的古典诗歌,除了词和曲以外,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体诗和近代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比如: 关关睢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关睢》) 2.平仄和对仗 平、仄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在近代诗和词、曲中,用字的平仄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在一些位置上,必须用平声字,在另一些位置上,必须用仄声字。比如: 洒篁留密节,著抑送长条。 (韩愈:《春雪》) 对仗指的是一联诗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属于同一类,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东”和“西”,“圃”和“园”,“青梅”和“绿草”,“发”和“开”,各自相对。 3.词藻和句法 因为每一个汉字基本上都是一个兼具形音义的独立单位,而且很多汉字是一字多义的,字与字之间粘合的关系多种多样,所以,这种粘合而成的诗歌中的词藻,就显得异常复杂多样。例如,在“风”字后面再加一字,可以构成很多词语:风姿、风物、风雷、风霜、风鬟等。 在句法方面,由于汉语的特点(如缺乏形态、结构灵活等等),以及汉字的独立性,在古典诗歌中,常常出现把两个汉字拆开,或者把某些汉字从后面移到前面的情形。典型的诗句是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的句法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bdd63613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