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预测写作:“人生近处无风景” 预测题目: 有人说:农民不会觉得麦田浪漫,渔民不会觉得大海浪漫,牧民不会觉得草原浪漫……人生近处无风景。可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分析解读: 1、人生近处无风景,无限风光在远方。 如题目中的有人所言,对于农民渔民和牧民来说,他们的人生近处乃是麦田大海和草原。在与以上事物之间存在审美距离的人看来,这些“近处”是浪漫的,是美的。然而,这里所说的“近处”指的是人们的生计与该领域息息相关。无论是农民、渔民还是牧民都需要在赖以生存的人生“近处”——也就是麦田大海和草原之上养家糊口,这就形成了一种依附的功利性的关系,而在这层功利性的关系之上,审美体验会大打折扣。 因而,距离产生美中的这个距离并不是空间距离,而是审美上的心理距离。一件事物越是能在某种程度上越超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它就越能呈现出难以名状的美感和陌生的高级感,从而让人觉得浪漫,并奉其为“浪漫风景”。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的近处,处于我们看待外界事物的功利范畴之内,因此,近处无风景,风光在远方有其合理性。这就像是无论你再怎么喜欢一首歌,但如果你把它设成起床铃声之后,在这种无限的循环当中,当它和一些不美好的情感体验绑定的时候,那么,再美的景致,也无法成为我们心中浪漫的风景。 2、近处方见真风景,远景遥看近却无。 如果,我们尝试换一个角度的话,我们自身所向往的远方的那个浪漫的风景,何尝不是远方之人所厌倦的人生近处呢?而当我们真正到达远方之后,真的能发现其中的浪漫吗?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或许人生的近处就是我们可以把握的那个当下,而那才意味着永恒。他在《逻辑哲学论》里,维特根斯坦谈到,人只有活在当下,当下才能成为永恒。这时候,我们的生活才是脚踏实地的,我们才真正能做到不受时间的束缚,安心生活。 若是我们一直忽略当下,一直活在对远方风景的盲目崇拜与追寻之中,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像叔本华所形容的钟摆一样,在对远方风景的求而不得的痛苦与身处远方厌倦远方风景的倦怠之间不断地摆动,无论这人生本身有没有意义,我们都会失去对人生意义的感知。 3、远近之间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最后,无论是人生近处的风景,还是人生远处的风景,都不是人生的全部。它们都应该是构成我们整个人生认知的其中的一层。 正如苏轼在其诗《庐山烟雨浙江潮》中所展现的那种意境一般,人生对于真理的追求,往往要经过三个历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我们的理想目标,是我们厌倦了人生近处的风景,想要去追寻的无限向往的那个远方。我们为之魂牵梦萦,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前往,一睹风采。这种愿望会逐渐成为一种执念,催促着我们人生的前行。 可是,若是到后来我们真正亲身来到远方,看到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之后,便会失去了以往的那种向往和期盼,拥有了远方的风景之后,反倒觉得十分平常,因此,有的人会感叹:不过如此。 然而,真正的智者会赞叹道:正是如此!由此,我们来到了人生追求真理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在经过精神的流浪之后,终于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能够看到日常生活熟悉的身边近处之景当中的蕴含的无限玄妙,从而不再沉溺于海市蜃楼般的幻想。从此以后,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没有一项平常生活之事当中不蕴涵着无比真实与鲜活的生命真谛。 当然,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我们认知的必经之路,我们不可能说要建一栋100层的高楼,不要下边的99层,只要第100层,这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我们可以立足近处的风景,然后眺望远方的风景,最终重新去思悟近处风景的浪漫之处,去守护自己心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无论它在人生近处,还是在远方未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e80f75a1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