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

时间:2023-02-18 05:39: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

我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典籍里的中国》相遇,随当代读书人一起,进行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

“贵五谷而贱金玉!一句话仿佛浓缩了宋应星撰写这本书的理念。卷一《乃粒》,卷十八《珠玉》,宋应星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应星在6次科考失利之后,并没有因此颓废,而是在路途中看、学、思,在脚下的万里路上悟到了书卷上没有的东西,增加了未曾听说的见闻。功名利禄于宋应星已然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那份理想:五谷丰登,物阜民康。

千辛万苦,非一人之力,而三人齐力。如果不是兄长的支持与朋友的帮助,宋应星不会快乐地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也无法顺利完成《天工开物》。高山流水难觅知音,宋应星一下拥有两位知音,且在人生道路上与他们结伴而行,实现三兄弟之心愿。

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把“重农固本”视为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每朝每代人殚精竭虑,极具创新精神,接力传递责任,只为中华。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三百年的握手,不仅是两位科学家的握手,更是两个时代的握手。他们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我们有幸生于这个时代,享受先人前辈的胜利果实,我们更要将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让科技再发展,让祖国再腾跃。


当看到宋应星爷爷与袁隆平爷爷跨越百年的握手,内心百感交集,这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传承,是中国历史的传承,是中国精神的传承。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实学家的艰苦付出。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多数读书人都以逐取功名利禄为读书的最终目的,“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当然这完全没有问题,我们总是需要一个鞭策我们继续学习的动力。这样有目的的读书并不是错误,但我们更要敬重一些人,他们读书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为的只是造福万千黎民。宋应星呕心沥血所著《天工开物》,都是实用之学,如果这本书有扉页,那只有一句话可以出现在扉页之上,那便是宋应星的那句: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干也。这句话不仅仅代表了《天工开物》的精神,更说出了多少实学家的心声。

很早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天工开物》的问题:《天工开物》根本没有意义,再过百年,还会有人去看《天工开物》吗?百年之后,也许我们已经去到太空完成星际航行,《天工开物》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我看到很多人支持这个观点,但我坚决不同意。我认为这不是淘汰,而是传承,我们不能够遗忘历史,没有过去哪里有未来。未来永远是站在过去的肩膀上才显得高大:未来水稻也许亩产10000斤,但如果没有袁隆平爷爷现在的亩产3000斤,哪里来的亩10000斤?而如果没有宋应星的亩产600斤,那么也许袁爷爷的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70a6925fc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