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系出名门。张早年曾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香港大学。受战争影响,张返回上海,步入文坛,期间与胡兰成相恋,后两人分手。二战后,胡从香港出逃,张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得批准,并一直在香港深入简出。1955年,张爱玲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赴美国,遇见美国剧作家赖雅,两人相识半年后结婚。 根据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如上文),人们大致将她的作品也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创作时期 研究张爱玲小说,就必须从她的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说起。1930年张爱玲入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4年后父亲再婚,张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生活不幸。创作来源于生活,这便成为了她小说的原型。从此“她”开始走向漂泊,只能“细细的在脑中寻绎她童年的快乐”。张爱玲在其小说中首次流露出女性对自我的关注,因而这种流露完全可以说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受成长经历影响,张的早期小说《不幸的她》、《牛》、《霸王别姬》体现了她的女性意识的兴起,只是没有完全达到成熟的地步。 步入文坛(上海)时期 1942年夏,张爱玲返回上海,开始了写作生涯。硝烟弥漫的老上海是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花冢,却也是她的创作源泉,这是时代背景对张的小说的影响。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展露头角,因此有了《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著作的诞生。《倾城之恋》开篇这样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作者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所谓黛不画而浓。 张爱玲的作品世界灰暗而苍凉,没有崇高,没有光亮,也没有希望,只是充满了“淡淡的贫血的感伤情调”(傅雷语)。这就宛如旧屋子里落满尘埃的沉香木柜,散发着隐隐的香气,轻轻打开时落了满手的灰尘,咨嗟之时却又莫名伤感、潸然泪下。光影斑驳间,好像又回到那个十里洋场,溯着惨白的月光,看见一位位面带粉泪的女子粉墨登场。远天的月光撒在阴沉的水中,一团光明也只剩得支离破碎,却仍要倨傲地缓缓逝去„„ 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她写悲剧,却从不对故事里的人有一丝的同情。这就不得不提对她影响极大的一部奇作《红楼梦》,曹雪芹笔下红颜薄命,黛玉最后为贾母所厌,残忍 。张爱玲的小说亦是如此。曹七巧“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残忍;葛薇龙被卷入半封建式豪奢腐化的生活氛围,残忍;王佳芝最终献身,残忍„„ 往今来无数文学作品对爱情顶礼膜拜,唱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颂歌。而张爱玲则消解了这一爱情神话,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悲剧。读张爱玲的小说,好似在看一出独白戏,舍不得眨眼。初听见箫声,才发觉绛红色的幕布已被拉开,灯光正慢慢亮起,却在一时间一切都变成黑白色,浮光掠影全都堵在心头,叫人窒息。张的文字总是沧桑带着悲凉,偶尔的华丽中也含着萧索,她对事物的理解也总是透彻准确,下笔从不留情,一针见血。 美国及港台时期 1955往后,张爱玲移居美国,便很少再有以往那样的佳作。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72ab5f75c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