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孩子的读音的重要性 片段一: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小鹿的玫瑰花》,知道了小鹿虽然种了花,自己却没有看到,那小鹿的玫瑰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请几个同学把课文读一读。 学生轮流读课文。 有学生把“玫瑰”(méigūi)读成了“méigùi”。 师:昨天我们刚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已经告诉大家,这个“瑰”字,单独发音时读gùi,但和“玫瑰”连成词语读méigūi,大家再和我一起读。 师: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来分角色来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仍然把“玫瑰”(méigūi)读成了“méigùi”。 片段二: 师:下面请第二组的小朋友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谁读的最好。 生轮流读。 一生把“正月”的“正”(zhēng)读成了“zhèng”,这一组的学生都读完后,师生评价,老师特别纠正了“正月”的“正”应该该读第一声音,带着同学们读了几遍。 学生再分组朗读课文,读到“正月”依旧读的四声。 这是笔者在听课时听到的两个片段,下课后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谈到这些字的正确读音,老师们都说到这些字在第一课时对学生进行了纠正,并带着学生反复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无独有偶,在我自己的语文课堂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对于老师反复纠正过的字音仍然持有错误的读法。这不禁让我重新审视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一般都是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是检查字词读音,再读课文,解决疑惑,最后是理清文章的条理,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生字的书写。那么在检查字词读音时,这些被孩子们容易读错的字音,在孩子第一次接触课文的时候就已经认定了它的读音,形成思维了定势,而形成思维定势的东西是很难纠正的。这让我想起了那个著名的实验:把蜜蜂和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将玻璃瓶平放,瓶底朝着窗户。结果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造成这个结果缘于蜜蜂的思维方式,而那些苍蝇则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获救。 究竟是不是思维定势在作怪呢?带着疑问,我再次用课堂来进行尝试。在课前,我让自己的孩子(他上小学四年级)读我教学的六年级课文,我发现孩子有些字认得是半边,我把这些读错的字做上记号,在我上新课时,我先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并把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读课文,我再检查时鲜有错误了。 如此看来,教师应该在学生思维定势形成之前,把正确的字词读音教给学生,这样就不会出现在第二课时教师反复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心中装着学生, 装有地域差异,找到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词,不好读的句子,进行强化训练,以减少第二课时中的反复纠错行为,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78f30c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