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毁童年?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格林童话,毁童年? 作者:孙亦凡 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2016年第07期 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白雪公主的神话世界让人向往,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或多或少和《格林童话》有关,小红帽、美人鱼、青蛙王子,这些活灵活现的经典童话人物,陪伴了不少人度过一个个快乐的童年。 不过,《格林童话》这本看似美好而浪漫的童话故事集,却一直遭受非议。许多学者指责《格林童话》是纳粹主义的根源,使得二战结束后,反法西斯同盟的指挥官们立马明确下令禁止学校使用其为教材。那么,这本专走儿童路线的儿童读物,到底可怕在哪里呢? 童话与现实交叉 要明白这其中的原由,就不得不说到这部童话的诞生过程。18世纪末,德国有一对兄弟喜欢收集关于王子、公主、城堡与巫术的民间故事。通过多年努力,终于在1812年出版了第一部《儿童与家庭故事》,这部童话故事中一共有86个,再加上三年后新增的70个童话故事,就组成了今天享誉世界的《格林童话》。 不过,此时《格林童话》还没有定稿,在随后的40余年时间里,格林兄弟还在不断的删减与重编,主要目的就是删除那些过于血腥和暴力、不适宜青少年阅读的内容。但民间故事终究是取材于民间口耳相传的传说与神话故事,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敬畏,充斥着大量的怪力乱神之说。由于不是特意为儿童创作,自然达不到纯儿童文学的标准。即使格林兄弟挖空心思修改了许多内容,但一些谋杀、乱伦、处以极刑的恐怖情节仍然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下来。 比如《杜松子树》的故事中,有一首儿歌是这样写的:“我的妈妈杀了我,我的爸爸吃了我,我的妹妹小玛莲啊,捡起我所有的骨头,包在绸手绢里面,埋在杜松树下。”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杀人情节,还存在于多篇《格林童话》中。例如,《白雪公主》虽然被改编得十分温馨,但王后第一次追杀白雪公主时,要武士将其心和肝带回来。而在多篇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中,都有陌生王子亲吻睡梦中的公主的故事,这种未经女性同意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被认为是典型的性骚扰。所以,许多人质疑这种充斥着黑暗与扭曲,暴露了人性丑陋面的民间故事集,是否适合作为儿童的启蒙物。 存在纳粹主义根源? 二战期间,德国屠杀了大约600万名犹太人,二战结束后,人们对于德国纳粹这一血腥的屠杀行为进行了多方面研究。许多人开始从《格林童话》中找原因。这其中最关键点就是《格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林童话》暗藏反犹主义,并促使纪律、服从、独裁、暴力这些特性成为了德国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大多数的犹太人是以一种尖酸刻薄、残酷剥削穷人的负面形象出现在《格林童话》里。例如,在《荆棘丛里的犹太人》中,讲述了一个吝啬的犹太人,三年只给了仆人三个银币,还诬陷仆人抢劫了他,并且要求法官判处其死刑。最后,仆人在神仙的帮助下,反将犹太人送上了绞刑架。而在《好交易》的故事里,爱占便宜的犹太人用坏铜钱从农夫那里换来了银元,最后被国王打了三百板子。这些德国人从小就读的睡前故事,加深了德国人对犹太人的负面印象,助长了“反犹主义”情绪。 另一方面,德国纳粹有纪律严明的铁军之称,对希特勒的命令,有着绝对的服从和绝对的执行,这种对于权威的信任和严明的纪律也可以从这本儿童启蒙读物中找到影子。比如在《小红帽》中,小红帽没听妈妈的话,不走大路走森林,才遇到大灰狼,随后又相信大灰狼,告诉大灰狼外婆的地址,才会导致外婆被吃掉。这些故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几个道理:“不要相信陌生人,要听话……“在耳濡目染中,这些道德训诫很容易成为德国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很自然地,在二战结束后,《格林童话》立刻成为众矢之的。人们相信这部童话从小就教导了德国人对于犹太人的不信任,以及对于权威的服从,最终才会酿成“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悲剧。所以,在德国的幼儿园,《格林童话》被作为禁书禁止了几十年。 刻板印象难消除 儿童读物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成为了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我们对于某些事情、某些人的认识,最初是源于父母睡前给我们讲的童话故事中。这些故事会让我们形成一些固定看法,比如公主是美丽的,王子是富有的,只有王子才能配得上公主。这些根深蒂固的成见就是刻板印象,我们从小阅读的《格林童话》可能就是始作俑者。 在《格林童话》211篇故事中,有54篇公主故事,其中35篇对公主进行了详细的外貌描述,无外乎都是惊为天人,个性温柔善良。许多女主角被强调有过人的美貌才吸引了王子的追求 。比如灰姑娘除了善良和美丽 ,其实没有一技之长,睡美人像磕了药一样地处于被动状态,等待王子的救援。这些童话导致的结果是塑造了人们对于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那就是女人应该温柔美丽,她们不需要冒险搏斗,只需要沉默和忍耐地等着好运和王子的降临。这会让小女孩们过于注重自己的外貌 ,而忽视了能力的提高。 同时,《格林童话》又传递着一种简单的道德关联性。比如美的就是善良的,必定有好下场;丑的就是邪恶的和滑稽的,必定没有好下场,鼓励孩子们将邪恶的性格特征与外貌简单地相连。这一点尤其鲜明的体现在女性角色上,比如《格林童话》里在灰姑娘的光彩照人的外表下,她的两个继母的女儿就是又胖又丑,言行举止也滑稽可笑,最终没获得王子的爱。这种童话暗示,会引发人们对于纯洁的、美的这些同一性质的事物的追求,对于其他边缘性的东西比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老的、丑的、怪异的进行排斥。所以,在二战中,不仅犹太人惨遭屠杀,其他德国的少数民族,比如吉普赛人,或者是一些身体残疾和同性恋者,也难幸免。 如何消除负面效应? 不过,虽然《格林童话》暗藏着许多儿童不宜的情节与内容,并涉嫌宣扬暴力意识、性别歧视、反犹主义等。但这本迄今为止,世界上版本最多,也是发行量最大的童话集,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比如它的内容生动形象,故事奇幻玄妙,蕴含着“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的大团圆结局也会让孩子们开启人生的第一次道德启蒙。那么,怎么规避它的上述负面影响呢? 一些作家已经开始着手改写一些有性别歧视和美化暴力之嫌的童话。有人将格林童话《侏儒怪》里侏儒怪发怒裂成了两半的不幸结局,改编成了女主角信守承诺,侏儒怪最后也没有自残,两人最后成为朋友,幸福地一起居住在皇宫。 以把《格林童话》改编成电影而发家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如今也开始放弃那些“傻甜妞”的角色,创造了一些性格独立、不过分依赖男性的独立女性。2010年改编自《格林童话》中《莴苣》这一故事的《长发公主》,女主人公就不再像原著里大部分时间就在高塔里坐以待毙,而是一开始就离开了高塔去森林探险,还用长发绑架了一个帅气的小偷。 其实,在读《格林童话》中,我们也可以自己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剖析人物性格,比如肌肤如雪的白雪公主就是完美的吗?她其实也有自己虚荣的一面:喜欢漂亮的苹果和衣服。而灰姑娘也并非完美无缺,她除了长得好看和善良外,其实没有什么特长和自己的爱好。对于那些凶险的谋杀情节,也可以看作是对于现实社会的一次预演。而且,心理学家认为那些含有野蛮残酷内容的童话故事,有助于孩子渲泄他自己的可怕冲动,怪物和犯忌行为招来的可怕后果也会迫使孩子们向美德靠拢。所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格林童话到底可不可怕,关键就在于我们这些读故事的人是怎么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7e6fbc29d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