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继承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 要:关于《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众多学者认为它极大的继承了汉乐府的精髓,同时又对后代的建安诗风有一定影响。本文拟从句子、意象、题材内容三个方面,简述《古诗十九首》与《诗经》的关系。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远承了《诗经》的精髓。 关键词:《诗经》;《古诗十九首》;继承 近百年来,对《古诗十九首》研究的热潮一直未退去。众多学者就立足于对《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关系的研究,且表现出了研究方向的多元性和见解的独特性。有论者认为,《古诗十九首》具有强烈的过渡性,1它向前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精髓,同时又对建安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笔者深以为然。本文拟在前贤的基础上再从句子、意象、题材内容三个方面简述《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1 语句 《古诗十九首》除了大量引用《诗经》的词语,还多处引用句子。分为直接引用和转换形式引用两种。 (一)直接引用 所谓直接引用,就是指《古诗十九首》将《诗经》中的句子直接拿过来使用或引用句式结构,这里的直接使用多指《诗经》中的四字一句发展到《古诗十九首》中多了一个字变为五字一句的情况,当然这也是由从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的必然趋势引起的。而稍加改变则指的是句式上的模仿。如下面两组例子,第一组就是直接使用的情况,后一组则是引用句式的情况: 1.溯回从之,道阻且长。(《秦风?蒹葭》)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 2.纤纤女手,可以缝裳。(《魏风?葛履》)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青青河畔草》) 《行行重行行》中的“道路阻且长”比《蒹葭》中的句子多了一个“路”字,都表达了想见爱人却因路途遥远而无法相见的哀伤;“纤纤女手”发展到“纤纤出素手”虽略有差别,但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都表达了对女子巧手的赞美。 (二)变换形式引用 所谓变换形式引用就是将《诗经》中的句子拆开来运用到《古诗十九首》中,不再整体引用。如下面两组例子: 1.静言思之,不能奋飞。(《邶风?柏舟》)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 2.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彼牵牛,不以服箱。(《小雅?大东》)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明月皎月光》) 在第一组例子中,诗人将《柏舟》中的“奋飞”一词拆开来形成“奋翅起高飞”这一句式。而第二组例子中,“箕”、“斗”、“牵牛”,均星名。“服箱”与“负轭”同意。这两句取《诗经》成语,加以变化,用来比喻“同门友”空有“同门”之名而无真实交谊。 2 意象 意象具有寄情于物的作用,由于封建社会对人们言论的限制,诗人不得不运用意象使诗歌内容与现实社会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避免风险使作品得以流传。并且意象的独特运用能够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综合以上原因古人在作诗时有运用意象表达情感成为传统。《古诗十九首》大量引用了《诗经》中的意象。笔者粗略统计并归纳出两类意象。 (一)相思离别 这是古代抒情诗中最常见的题材。《古诗十九首》以爱情诗为主,其中有十部作品是诉说相思离别之苦的,分别为《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明月何皎皎》、《客从远方来》。作为象征思念的意象共可分为三种,即:物、动物和行为。 以香草送美人是古代的恋爱生活习惯,这里以此为例。在《古诗十九首》和《诗经》中也多有主人公借香草抒发思念之情的情节。如“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z兮。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郑风?溱洧》),“遵彼汝坟,代其条枚。”(《周南?汝坟》),“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 我国古代的诗歌中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中鸟及其个类也会透露出特定的意象,且这些意象相对固定。古人有用双双成对的鸟类表示夫妇的和睦的习惯,《古诗十九首》和《诗经》中多用鸟类,如燕子和鸳鸯意象入诗,象征夫妻的会合,如下面两组例子: 1.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邶风?燕燕》)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东城高且长》) 2.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万福宜之。(《小雅?鸳鸯》)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 由于封建社会在思想观念上对两性关系的束缚加之通信困难等条件的限制,在面对思念离别情绪时,只得借酒消愁或暗自流泪。借酒消愁这一情景在《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众多篇目中出现过。如:“我姑酌彼金?,维以不咏怀。”(《周南?卷耳》),“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邶风?柏舟》),“子有酒食,何不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唐风?山有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青陵上柏》)。 (二)人生感慨 除借酒消愁外,流泪这一意象在《古诗十九首》和《诗经》中也多处出现过。但是在描写流泪的场面时,两部作品略有不同。总的来说,《诗经》在表达情感上更为豪迈洒脱,情感是喷发式的,因此流泪的场面很奔放,可以用痛哭流涕来形容。如“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卫风?氓》)。而在《古诗十九首》中,除了《迢迢牵牛星》外,其余表现流泪这一意象的描写则含蓄温婉的多。从中可以看出流泪这一意象在《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还有嚎啕和暗自流泪的区别。如“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迢迢牵牛星》),“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凛凛岁云暮》)。 《古诗十九首》中除了描写相思离别的十部作品外,其他九首都是抒发内心不平或感慨人生无常之作。在这类作品中由于游子仕途不顺而苦闷哀伤,因而诗人常将松柏、金石等意象入诗,借松柏、金石的亘古不变对比人的渺小,表达人生短暂的感慨。而在这之前的《诗经》中已经有了对松柏、石等意象亘古不变特点的描写。而且,《诗经》与《古诗十九首》中的“松柏”与“石”意象所指基本是一致。如“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小雅?天保》),“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月光》)。 3 题材内容 《古诗十九首》大体有二两个题材,一是闺怨相思,二是羁旅之情。这是因为古代男子外出求学、求取功名,在外生活往往艰辛,因此会产生思乡之情,仕途不顺往往心中苦闷,借诗以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与此同时,女子照顾家里事务,孤单没有依靠,就会想起外地的丈夫或恋人。 在以闺怨相思为主题的作品中,有闺中怨妇担心自己被弃的的诉说,如“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生竹》)。其实,这些在《诗经》中都早有描述,如“??彼晨风,郁彼有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秦风?晨风》)“,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予美?心焉忉忉。(”《陈风?防有鹊巢》)。其次,由于古代交通和通讯等设施的落后,因此多有表现男女相隔遥远无法相见而愁苦为主题的诗篇。《诗经》和《古诗十九首》都有这一题材内容的诗篇如“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道之云远,曷云能来。”(《诗?邶风?雄雉》),“环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再次,思妇诗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普遍的倾向,主人公总是感慨时光飞逝,青春不再,惧怕美人迟暮。早在《诗?召南??坑忻贰分芯陀小?坑忻罚?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坑忻罚?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坑忻罚?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采梅的姑娘看到树上熟透的梅子一经扑打纷纷落地,留在树上的越来越少,便自然联想到青春消逝的迅捷。到《古诗十九首》中则表达上更为直接,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最后在《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都有对爱情的大胆的吟唱。如下面这组例子: 茑与女萝,施于松柏。(《诗?小雅??弁》)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冉冉孤生竹》) 这是以爱人所赠之物为枢纽,通过物轻情意重的描写,表达男女间真挚的爱情;从这两组例子中可以窥见《古诗十九首》对《诗经》题材内容的继承。 思妇在家中思念游子,心中颇为惆怅。游子在却也外孤苦无依,仕途不顺则忧心苦恼,因此游子诗可大概分为三种思想情感:思乡、感叹人生、放弃则及时行乐。首先,思乡是游子普遍的情感,这在《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均有体现,如“顾瞻周道,中心怛兮。”(《诗?桧风?匪风》),“环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其次,古代男子以求功名为正道,然而多数在仕途中都会遭遇坎坷,心中自有不平,又无处发泄,久而久之产生人生短暂,岁月易逝,及时行乐的感慨。这一点《古诗十九首》对《诗经》有很好的继承。如“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秦风?车邻》),“蟋蟀在堂,岁聿其草。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唐风?蟋蟀》),“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轻轻陵上柏》),“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 关于《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很多学者认为汉乐府对《古诗十九首》的影响更大一点,笔者表示赞同,但《诗经》对《古诗十九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的论述足以证明这一观点。《古诗十九首》向前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精髓,同时又对建安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的观点经过本文的论述变得更加清楚明了。 参考文献 [1]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刘毓庆,李蹊:《诗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3] 孟庆钰:《与中思妇诗比较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报》,2011年第11期。 [4] 黄敏,肖伟:《论之过渡性》,《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5] 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6] 张可敦:《由“野”而“俗”诗歌风格的嬗变――以与游子诗为例》,《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3期。 [7] 钟嵘:《诗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8] 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与马茂元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陈晓晓(199 ―),女,江苏省徐州市人,广西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0cb22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