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与散文三大家

时间:2022-05-27 22:07: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十七年散文创作(3课时)

(一)课程导入:散文有两个基本特点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2:真实。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叙事实,写实物、实情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都是如此。 (二)散文概念与散文创作的两种体式

1:概念:散文历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复杂,在过去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现代散文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狭义指“抒情性散文”,广义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叙事性的散文。于是散文有了两种发展线索——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 2:两种散文体式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主要是抒情性散文繁盛。因为五四的个性解放,和抒情散文的个性自我抒情契合,代表作品有周作人的美文、林语堂的小品文。30年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叙事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繁盛。集中表现为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兴起。

建国后,由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个性情感的表达受到贬抑。叙事性散文发展迅速,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现。

1)叙事性散文在建国后,50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一是朝鲜战争。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叙事散文的突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文学的繁荣。

A:杂文。建国前,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许和批判杂文写作。在百花文学时期和60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度的复兴。

B:回忆录、史传文学。这类创作是统治者的历史性叙述。如《红旗飘飘》 2)抒情性散文的两次复兴。

抒情性散文也称为“艺术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所以更具艺术价值。由于建国后重视叙事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忽视个性抒情,因而,这类散文普遍受贬抑,只是在文艺政策松动时才出现。A:百花文学期。56年作协明确将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承认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独立品格。56年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来。B60年代初,伴随着文艺的全面调整,散文创作更加成熟,表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概念,形成了许多散文作家;散文风格形成,由早期简单抒情转向注意提升作品艺术水准;作品数量多。

17年散文三大家(2课时)

()课程导入:十七年文学时期散文领域形成了由杨朔、刘白羽、秦牧代表的三种散文创作模式,它们一方面推动了散文这意一体裁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散文的发展。 杨朔

1:生平,山东蓬莱人, 39年在华北根据地做随军记者,发表了反映抗日的《潼关之夜》。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54年后,专注于散文创作和文化外交。

2:代表作品,散文集57年《亚洲日出》60年《海市》61年《东风第一枝》64年《生命泉》

作品从内容上分为四类:1:抗美援朝,《英雄时代》《万古长青》2:祖国新貌,《海市》《茶花赋》3:写普通劳动者《雪浪花》《荔枝蜜》4:其他题材《印度情思》《樱花雨》 3:散文特点。(诗体散文)

1)诗的意境与味道,也被称为“诗化散文”。具体表现在:

A:挖掘生活的诗意,作家认为“我们时代的生活本身是美的,所以作品就是该给人美的享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不满于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注意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诗意。茶花赋-祖国;海市、海市蜃楼-社会主义新渔村;香山红叶-乐观主义精神。

B:诗的意境。杨朔的散文喜欢托物言志,象征求譬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上升为诗的境界。不重写实,重意境营造。

C:诗一般清丽的语言,使散文语言象诗的语言一样富有张力、表现力强,有神韵。


2独特的杨朔结构,障碍法使用。三段式结构,以小见大。 A:重视散文的结构艺术,刻意于“结构的严密”b

B:障碍法,强调文似看山不喜平,多回环曲折之妙,曲折通幽,峰回路转。《荔枝蜜》 C:三段论。“开头设悬念(景)-中间写转机(人)-卒章显其志” 3)语言的锤炼。散文语言细腻,用词精练准确。

4:评价:其散文较好的使艺术与政治内容统一起来,受到当时文艺界的推崇,仿效者很多。但也有缺点。1模式类型化,机械化,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风格少变化。2有时牵强附会,生拉硬拽。《樱花》 刘白羽

1:生平,北京人,36年写作,38年赴延安,在华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后到新华日报工作。55年从事文化领导工作,90年代任《人民文学》主编。

2代表作品:58年为界,前期从事叙事散文创作,写朝鲜战争和经济建设的通讯,配合形式。58年,《日出》发表后转向抒情散文。代表作品有《红玛瑙集》和《平明小札》 3,创作特征:

1充满了浓重的时代的战斗气息和恢弘的历史视角。杨朔散文以精巧细腻著称,而刘白羽则以恢弘大气为长。前者从生活琐事中截取,而后者则从宏大的历史特别是革命斗争史获取散文创作的情思。这就不能不使他的散文和时代结合紧密。《红玛瑙集》重在写作者重访延安时的心情、观感。《长江三日》写惊涛骇浪比喻当时国际环境险恶。

2)昂扬壮美的理想,奔腾激越的情思。这种审美风格是由其内容决定的。刘白羽的散文多写大事件,表现出壮美、激越、雷霆之势。

3)散文叙述重视说理,以情写理,情理互现。《长江三日》写在三峡中行驶,第一天诗人就从中领悟到这样的革命道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暗走向黎明。《秋窗偶记》“从向日葵的向阳而开,看到了青年人应有追求真理的凌云壮志。

4)结构上,擅长将现实和历史的镜头剪接交织起来。借景抒怀,给人鼓舞。

5)语言绚烂峭拔,富于鼓动性。充满战斗激情少柔情而富于力的美。多用雷霆万钧、惊涛骇浪、豪迈等语言。

6)缺点:抒情缺少节制,豪情有余,蕴藉不足。 (四)秦牧

1生平,生于香港。后去新加坡。32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和大后方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在香港以职业写作为主,建国后在广东工作,曾任广东作协副主席。

2、代表作品:散文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随笔《艺海拾贝》等。 3、创作特色。

1:鲜明的思想性。秦牧认为“生活是珍珠,只有用思想串在一起时,才能变成璀璨夺目的珠串”。其作品无论是讴歌光明,还是鞭挞黑暗,都贯串着开启心智,净化心灵,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红线。如《古战场春晓》写广州三元里抗英,爱国主义是全文主线。

2:旁征博引,知识丰富。秦牧认为“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散文中,无论是种子、泥土、食盐、贝壳都有知识的光彩。如《土地》

3:表达方式多姿多彩,富有情趣。语言生动流畅。追求情与物的融合。 4:缺点是大都散笔书写,少锤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51873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