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家 编辑 概念简介 清初散文,时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则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推为第一。“三家”是桐城派的嚆矢。 目录 1社会背景 2代表人物 3文学评价 1社会背景 唐宋古文的传统,在明代受到了复古派学秦汉文和公安派、竟陵派抒写性灵的冲击。明末清初,天崩地解,学者们倡经世致用,以振兴民族。顺应时代的要求,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都对散文写作提出了一些要求,散文在清初大致上回到了讲求“载道”的唐宋古文传统上,并对“道”及其他方面作了修正和扩展。清初的论说文多为学者所为,他们留心世务,研经治史,发表意见,作品不仅是优秀的散文,也有学术和思想上的价值,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王夫之的《黄书》、顾炎武的《生员论》、《形势论》等。这时期明末的小品文处于衰落与蜕变期,作者仍然有人,如张岱、尤侗、廖燕等。由于时代的变化,他们的作品内容或沿袭晚明小品的文风,而以沧桑之思代替闲情之趣,或趋向严肃,如“匕首寸铁,刺人尤透”(廖燕《选古文小品序》),随着文网日密,也就逐渐消歇。[1] 2代表人物 侯方域(1618~1654)少有才名,入清未仕。早期为文流于华藻,功力欠深,自述“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有“春花烂漫,柔脆飘扬,转目便萧索可怜”之弊,后学八大家,转益多师,臻于成熟。《壮悔堂文集》10卷,体裁多样,内容广泛,议论而指斥权贵的如《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答田中丞书》等,抒情而摅写怀抱的如《与方密之书》、《祭吴次尾文》等,评说而论功罪的如《朋党论》、《王猛论》、《太子丹论》等,或义正词严,酣畅饱满,或缠绵悱恻,声情并茂,或雄辩汪洋,纵横奔放,有唐宋八大家的遗风。敢于打破文体壁垒,以小说为文,则是写掾吏、伶人、名伎、军校等下层人物的作品,如《赠丁掾序》,歌颂丁掾廉洁正直,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马伶传》用艺人马伶为求演技精进,投身为仆三年艺成的事迹;《任源邃传》赞扬平民出身的任源邃抗清被捕,宁死不屈的高贵精神;《李姬传》再现风尘女子李香识大义、辨是非的品德和节操,都“以小说为古文辞”,提炼细节,揣摩说话,刻画神情,像《李姬传》所选的三个典型事件,精择李香对话组成,切合身份与心境,曲折生动,使人物个性鲜明,堪称性格化的语言,突破陈规,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 魏禧(1624~1680)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不“依傍古人作活”,自谓“少好《左传》、苏老泉,中年稍涉他氏,然文无专嗜,唯择吾所雅爱赏者”,博学多闻,身际易代,怀抱遗民思想,关心天下时务。人物传记表彰抗清殉国和坚守志节之士,如《许秀才传》、《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等,感慨激昂,低回往复,既有淋漓尽致的描摹,也有纡徐动荡的抒情,兼有欧、苏之长。《大铁椎传》是其名篇,叙事如状,写身怀绝技的剑侠遭际和愤懑,神情毕现,豪爽照人,篇末寄意不为世用的感慨,耐人寻味。政论散文则识见超人,精义迭现,《蔡京论》、《续朋党论》等独出己见,议论风生,《答南丰李作谋书》,谈教育人才应“恢宏其志气,砥砺其实用”,观点正确,方法可取,《宗子发文集序》提出积理练识,纠正模拟剽古之弊,识见精当,行文酣畅,凌厉雄杰,表现出善于议论的个性和明理致用的文章风格。 汪琬(1624~1690)散文力主纯正,对侯方域《马伶传》、王猷定《汤琵琶传》等小说写法颇示不满,偏于保守。所作原本六经,叙事有法,碑传尤为擅长,“公卿志状皆得琬文为重”,受到后世正统文士的推崇。《陈处士墓表》、《申甫传》、《书沈通明事》等记事简当不繁,代表碑传文的水平。《答陈霭公书》、《陶渊明像赞并序》、《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等清晰简要,自然流畅,与唐顺之、归有光等文风相近。记叙苏州市民反暴政的《周忠介公遗事》,为世称道,文以周顺昌事迹为主线,写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斗争,突出周被逮时苏州市民仗义执言和群情激愤的热烈场面,有些描写如“众益怒,将夺刃刃(毛)一鹭”,魏忠贤爪牙被打而“升木登屋”,抱头鼠窜,真实生动,称得上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近世论者提出廖燕可与“清初三大家”比肩。廖燕(1644~1705)字人也,号柴舟,广东曲江(今韶关市)人。他思想之新颖,议论之大胆,甚至超过明代怪杰李贽。学术文《性论一》、《性论二》、《格物辨》等抨击程朱理学,胆识过人,史论文《汤武论》、《高宗杀岳武穆论》、《明太祖论》等,推翻陈说,无所蹈袭,《金圣叹先生传》真实生动,《半幅亭试茗记》抒写性灵,文笔恣肆疏隽,议论深闳,在清初散文作家中确实别具特色。[1] 3文学评价 《四库提要》评为:“国初气不淳,一时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 矩矱。而琬与魏禧、侯方域称为最工。然禧才纵横,未归於纯粹,方域体兼华藻,惟琬学术最深,轨辙复正。庐陵、南丰固未易言,要之 ,接迹唐、归,无愧色。”三人的成就,只是明代散文家唐顺之、归有光的继承人物,这批评是公平的。但他们并没有确立自己的文学主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71f6bbba0d4a7302763a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