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参考资料尖音和团音

时间:2023-03-26 20:01: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尖音和团音

尖音和团音的概念,最早出自清人《圆音正考》的序言。《圆音正考》成书于1743年,即乾隆八年,是专为纠正尖团合流(尖音舌面化)的语病,分辨尖团音而写的。其序言说:试取三十六字母审之,隶见溪群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与开口、闭口、轻唇、重唇之分,有厘然其不容紊者,援辑斯篇,凡四十八音,为字一千六百有奇。每音各标国书(满文、满族称满文为国书)一字于首,团音在前,尖音居后。从这段序言可以知道,所谓团音,就是见系齐摄呼的读音,其声母等于现代舌面音jqx,如基jiqixi所谓尖音,就是精系字齐摄呼的读音,其声母近似现代舌尖音zcs(精系舌尖音的发音是舌尖抵下齿背),如积zici西si。而尖团合流又叫尖音舌面化,就是把尖音字读成团音,也就是把声母为zcs的齐摄呼的读音改为声母为jqx的舌面。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圆音正考》之圆音乃佛家用语: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楞严经》)谓佛家说法之音也,亦即真理之音也。又,尖字、尖音或团字、团音,是形象化了的戏曲声韻用语,尖音指舌尖抵齿,团音指舌身团起也。

可能的情形是,先有民间戏曲中的叫法,然后被学者借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尖音和团音的概念应该明确地出现在清朝中叶,即此时已有尖团和流之趋势。而其实质,却是古已有之。

二、尖音和团音的发展演变以及原因

分尖团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也是汉语高度精密的表现。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标准语韵书,乃是陈隋之际陆法言的《切韵》,此前言之无据,但仅从《切韵》来看,汉字是分尖团音的。如箭是子贱切,剑是居欠切,前者为尖音,后者则为团音。从梁的《切韵》宋的《广韵》《集韵》清的《康熙字典》、民国时期的《中华大字典》,所有用反切注音的字书、韵书,无不是尖团分明的。即使是反映近代北方话实际语音的中、外字书,如元代的《中原音韵》,明代的《韵略易通》《等韵图径》、清代的《五方元音》等,甚至是西方人写的有关汉字语音的著作如《西儒耳目资》《邮政式拼音方案》等,也都是分尖团的。

再者,仍以箭和剑为例,两者都是古代常用兵器,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是决不会让这两种同时存在的最常用的兵器完全同音的。如果完全同音,要说jian,是让人们去拿剑呢,还是去拿箭呢?京剧《一箭仇》,如果尖团合流,岂不是与一剑仇听起来没有区别了?这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吗?

可见,尖音和团音是汉语中长久存在的,普遍的语音现象,这一现象何以会消失呢?

前文提到清人《圆音正考》是专为纠正尖团合流(尖音舌面化)的语病,分辨尖团音而写的,全书共列出48个音,并用满文注音。每个音之后,先列团音字,后列尖音字,共收字1600多个。在序里,作者表明了他的写作动机:第尖团之辨,操觚家阙焉弗讲,往往有博雅自诩之士,一矢口肆笔而蚍攀立形,视书璋为麞、呼杕为杖者,其直钧矣。可见,在当时,确实有这么一个尖团合流的趋势。而该书不知名的作者觉得:分辨尖团的书,没有人写,甚至连一些搞学问的人,一说话为文,就马上出现尖团不分的错误。这尖团不分,不可小视,它就跟写错字、念错字是同样的毛病。他想努力把北京话拉回到分辨尖团的时代。

在清中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很自然地可以联想到,是满州人的语言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且借着政治的力量,不断扩大。清军入关以后,满族人学了汉语。满族人和汉族人的发音稍有差

1




别,就是舌身后缩,舌尖上翘。这个特点在j q x zh ch sh r z c s 三组塞擦音声母上和iai ei e ǔe等韵母上都有明显的表现。单说 z c s,汉族人是舌尖抵下齿背,而满族人的舌尖上翘,舌尖就抵了齿间甚至抵了上齿背。 z c s以这样的舌位发音,就难以和齐撮呼韵母相拼,也就难以读出汉字的尖音。他们就把发音在舌面最前部(或叫舌叶)的尖音后移,移到舌面前近似于舌面j q x的读音了。这就是满族人学汉语时出现的尖音舌面化,或叫做尖团合流的语病。跟随旗人的汉族官吏和知识分子也有不少人染上了这种语病,尤以北京为重。

如果说满州人的发音是尖团合流的自然原因,并且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有人加以纠正,那么民国之际的新国音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讨论过渡阶段,而建国之后的《汉语拼音方案解说》,从一开始就被规定为正确的政府行为,并且个人认为,这是导致尖团合流的最主要的原因。

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极力倡导国语罗马字1923年前后,中国的语文学界掀起了废除汉字、汉语的国语罗马化(拉丁化)狂潮,既批判汉字的繁难,又批判汉语语音的繁杂,要求字体简化(拉丁化),语音也简化以适应罗马字拼音的需要。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于1919年,即此时产物。1923年以前,该筹备会出版区分尖团音的《国音字典》,灌制区分尖团音的国语唱推广分尖团的老国音1923年以后,逐步被国罗派专权,强行推广尖团合流的新国音国语罗马字运动的骨干,由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刘复等六位江南新音派者组成,于1926年议定出尖团合流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1926年拟订出尖团合流的国语罗马字当时的教育部一直不予承认,不予公布。19289月,蔡元培以大学院院长(南京政府的教育部部长)的个人地位强行公布了国罗国罗虽被公布,教育部仍不承认,仍指示北大,拼写北平用分尖团的邮政式而不用国罗对钱玄同、黎锦熙的抗议不予理睬 但是,《北方话拉丁新文字》,在民间广为传习和应用后,蔡元培立场也转变--1934年后,北拉受到各界欢迎。蔡元培放弃国罗,转而拥护北拉,在1935年文化界知名人士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联名的《新文字意见书》上列名于首位,要求南京政府推行《北拉》 就连国罗的主要设计师赵元任先生也不愿再坚持合并尖团,而去设计分尖团的《通字方案》。而以黎锦熙为首的部分国罗派学者却仍顽固地推行国罗,坚决敌视和反对分尖团的

民国时期政治的混乱导致语言无法统一,虽有弊端,但至少各种语音现象、各种不同的意见都有讨论发展的空间,建国以后,统一政府要求统一语音,在强势的政治作用力下,就只剩下一种声音了。

1955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交给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的《汉语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初稿》《草案初稿》整齐分尖团,积、七、西的音节为ziiciisii,鸡、欺、吸的音节为gikihi(读音jiqixi。但是,罗常培建国初筹建了新中国的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故而担任了第一任所长,成为语言学届权威。在普通话的审定时期,他赞成黎锦熙合并尖团的主张,为了取得尖团合流的实践依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为大部分同意尖团合流。这一结果至今仍然值得怀疑,因为大部分方言中尖团区分的现象至今仍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不论其过程如何,我们目前面临的现状就是,普通话不分尖团。并且这一现状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三、尖团合流的弊端

美国语言学家Jerry Norman嘲笑合并尖团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懒惰的方案。而懒惰往往又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e2d5f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