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读后感

时间:2022-04-23 04:36: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是法国作家西蒙波伏娃所写的。作者出生在

巴黎一个天主教色彩很深的资产阶级家庭,她具有作家,戏剧家,散文家,哲学家多重身份。受存在主义的感染和启发,成为了存在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和女权运动的先驱。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称为西方女性的“圣经”。它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力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它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使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有所觉醒。

个人认为,现今社会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女强人”一词,更多的应该来自于女性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来自于外界(女权运动,舆论压力等等)。就如芬兰,芬兰的女性在世界上就是以“女强人”之多而著名的。但芬兰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女强人”则是出于她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她们会要求自己做到“入得厨房,出得厅堂”,既要事业有成,又要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同时处理好与上司,同事,丈夫,小孩的关系。而相比国内,人们心目中的“女强人”通常都是西装皮鞋,坐在办公室的白领,月薪高得惊人,但身边却没有朋友,只有生意场上的敌人或者合作伙伴,在国人的认知当中,我们的“女强人”只要事业有成就可以了,即使没有家庭,没有朋友,背叛亲信也可以接受。但这种想法难道不是扭曲的,难道不是不正常的吗?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其实也体现了人们(尤其是男人)对女人的歧视,或者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蔑视。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女人天生就不应该成就大业,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成就大业,在古代来说,就



1


是不可能像八尺男儿一般手执刀枪征战沙场。为什么?因为虽然现今“重男轻女”的想法,现象已经基本上消失了,但扎根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化”是不可能根除的,至少在短期内。

当今,虽然总体上说女性已经获得了尊重和权利,但这绝对不是从小恩小惠方面上才体现出来的。如今,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她们所遇到的困扰比男性的要大得多,异样目光也多得多。一个女人如果努力在外界进行改造,追求超越,所面临的困难与危险也绝不会是一样同样薪酬职位的男人可以体会到的。首先,掌握外部世界的男人对来分享他们主权的女人抱有极大的敌意。女人被认为是懒惰的,虚伪的,非理性的,她们想要对客观世界进行设计和超越是可笑的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因此,女人相较于男人,更要谨慎,更要小心翼翼。一个男人的错误会被当作失误予以原谅,而一个女人的同样错误却极有可能被上升到“女人”这个一般性群体的劣根性予以打击。其次,职业女性作为一个女能人,在生理上和舆论处境上都处于劣势。和强大的,拥有世界的男性相比,她们的女性特征更为突出。在工作中获得非正当两性利益的男性仍较为普遍,乃至于有的行业会有“潜规则”专门针对女性的不平等交易。最后,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女性对于职业妇女,也是有恶意的。和大多数女人喜欢有攻击性的男性相反,女人相较于柔弱女人,更讨厌像男人一样有攻击性的同类。职业女性多是理性,快速,经济独立的。女人怕看到这样的女人,因为职业女性对比出她们的软弱,虚伪,更使她们从同类上看到自己无奈的客体身份。职业女性比男性更要清晰的对比出她们物化的身份。这个世界的改造,没有这些眼中充满仇恨的女人的参与,她们注定是被动的。这些职业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男性,也是其他女人憎恨的另一原因。如果说被动的女人只能从男人那获得自己对于自身的把握,对于世界的肯定,那么机会从他们身边她们的男人无疑等于剥夺了她们的整个世界。不管职业女性有没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44da8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