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与艺术家:共生关系 作者:暂无 来源:《艺术品鉴》 2015年第2期 代理完全无名的艺术家是件冒险的事,并且,当一些艺术家成名之后,便会抛弃画廊,或者另攀高枝,所以画廊又与艺术家相互不敢信任。 很多人把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夫妻关系、情人关系,可是在国内,画廊与艺术家的关系向来没有达成默契,西方画廊则发展较为成熟,当你提到达明·赫斯特就会想到白立方画廊和萨奇画廊,提到贾斯帕·琼斯、安迪·沃霍就会想到里奥·卡斯蒂利画廊,以及村上隆、杰夫·昆斯与高古轩画廊等,而中国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纠结,若即若离,并没有完成合理的社会分工。 代理机制的必要性 在欧美,还有在亚洲很先进的国家,画廊与艺术家之间,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若是健康合理,对于艺术家、画廊都是大有裨益的。对于艺术家来说,可以更专心地创作,不会受商业、市场影响,能够得到相对稳定的展示机会,因此艺术家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创作上,而非在寻找合作伙伴上。年轻艺术家进入一家画廊,其艺术创作的价值会因为画廊的名声和旗下其他艺术家的品质而得到提升。做一级市场的画廊经营者,往往在这些艺术家刚刚起步,还未被更广大的群体所认知的时候就发现他们。这时,画廊通过工作室拜访以及与艺术家的谈话,清楚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方式,然后像一座桥梁般地将这些信息传递给重要藏家、批评家、策展人等。画廊能够制定出长期推广艺术家的计划,不仅懂他们的画、懂如何销售他们的画,更主要的是懂艺术家所想、所需,这是他们之间能长时间默契合作的根本原因。代理艺术家显示了画廊对艺术家创作未来的信任,也将这一信息传递给艺术界其他人士,画廊也因此获得了他们的信任。艺术家、画廊和藏家,三者的关系将更为紧密。 通常,为年轻艺术家培养一个坚实的市场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代理制也意味着当这个市场好起来的时候,画廊会是获益者。当然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良好的眼力。当然,代理完全无名的艺术家是件冒险的事,并且,当一些艺术家成名之后,便会抛弃画廊,或者另攀高枝,所以画廊又与艺术家相互不敢信任。 “画廊区别于画店,就在于它是一个文化传播之地,是一个公共开放的领域,除了艺术品的交易,还兼有公共审美意识的培养等功能”,中国恰恰是更多人以画店的形式经营画廊,与艺术家之间也是一种“快餐”关系,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真正互相信任、有长久签约的机制没有得到完全的建立,反倒是越来越松散,目前画廊与国内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不是签约,更流行的词是“合作”,签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二者关系长期有序地进行。 艺术家:我们为什么没与画廊合作 在走访艺术家的过程中,原本期望能找到与画廊有过密切合作的艺术家来谈画廊与艺术家的关系,不巧的是,走访的两个艺术家都与画廊合作较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画廊与艺术家之间仍然缺乏健全的合作机制。 伊灵:等待遇上合适的“爱人” 伊灵,原名郭新平,圆明园艺术村村长。现定居北京,为职业画家。1961 年生于上海,1983 年自费骑车环国旅行摄影、写生、考察民间美术。伊灵十年来始终如一地在画面上经营着具有视幻感的个性图式。在可以大致辨识具体形象的轮廓线内,表面隐秘、迷幻的图式一直存在着具有视觉流程性质的阅读线索。他常常作不经意地书写、描画,在儿童涂鸦式的语言中直接挪入日常生活和内心影像的真实内容。他习惯用纷繁的对比色层层累积画面线条,获得一种喧闹、密实、饱满的视觉效应。 伊灵:中国画廊现在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足,我跟画廊的合作也是浅尝辄止,是单向、临时性的,只是做一个展览,请一些人来看,并没有形成一个签约机制。中国画廊发展不健全与政府政策、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画廊的资金链都有关系。中国画廊并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而是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不像国外是经过几代的积累,先是收藏,有属于自己的藏品,几代人后才开始经营画廊。中国的画廊是半路出家,这是需要时间积累的。现在画廊市场不好是因为一些过度的炒作或者是期望值太高,加上中国的机制不健全,存在爆炒和腐败现象,或者是一些机构包揽一个画家,进行无止境的炒作,所以会导致书画市场受到打击。另外,现在画画的队伍很庞大,像刚毕业的学生、房地产商、国家机关、节目主持人都纷纷涌进书画创作中,价值比较混乱。 总体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艺术是有价值的,不管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其实艺术品的价值并不是明码标价,有待时间和历史来考验。 画廊还有一个作用是明显推动了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当时与方力均、王广义、岳敏君等人从圆明园艺术村出来,圆明园艺术村是一个自发形成的,我们在里面画画,完全是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做喜欢的事。随着经济的发展,有钱人觉得收藏也是很好的投资,画廊开始崛起,对文化艺术重视起来。从圆明园艺术村出来的画家,多数艺术家有跟画廊合作,像张晓刚与佩斯,王广义、岳敏君、方力均都分别与画廊合作过,这在很大程度是对现当代艺术的推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之所以没有跟画廊有长期的交集,这可能是由于我的画比较小众化,比较抽象,阳春白雪。或者有的画廊会去做年轻人的画,这样可能会便宜一些,这都是像谈恋爱一样,是双向选择。另外。中国的画廊多数眼光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价值标准、审美能力都还需要一个过程。我可能会更被动一点,等待一个合适的画廊。 孙秀庭:画廊与艺术家的共生关系 孙秀庭,出生于中国天津市,现定居北京。1980 年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 1990年至1996 年在西德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学习自由绘画,1993 年暑期在西班牙塞维亚美术学院院长画室进修油画。2006 年至2007 年分别在天津现代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及天津科技大学授课(其中包括人体素描、人体油画及毕业班创作课)。2010 年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画家。 孙秀庭:我与画廊曾经有过很浅的合作,但终止于一些画廊对题材的限定。某个时期,如果某种题材的画卖得好,便会要求画家画下去,这对于喜欢自由的艺术家来说,是非常致命的约束,所以后来索性自己画吧。另外,有许多美术馆画廊做展览,明码标价,付钱或者用画来置换,这就太功利。在德国,许多画廊是公益性的,画廊除了公益基金可以支持外,还做学术与商业结合,也能盈利,所以给艺术家更加良好的成长空间。 中国的画廊多数都是以盈利为主,而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培养艺术家。本土的画廊常常是操之过急,市场需要什么便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家,而没有建立长远的联系,国外的许多画廊是与画家一起成长,无论是艰难的环境还是较好的市场, 画廊和艺术家始终在一起,就像贾斯帕·琼斯、安迪·沃霍与里奥·卡斯蒂利画廊,康维勒画廊,代理了毕加索、马蒂斯一样。画廊应该着重关注和考虑的是艺术品的价值,它的角色应该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最主要的“推手”。创造性画家与画廊是一种共生关系。 结语 如今,我们看到的更多情况是画廊与艺术家各自为政,这种“散打”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一些画廊身体力行,率先完善签约机制,有长远的规划,与艺术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走得更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56c1ff01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