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望月怀远。《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海上生明月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作品名称,望月怀远。创作年代,唐代。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五言古诗。作者,张九龄。 情人怨遥夜⑶。竟夕起相思⑷。灭烛怜光满⑸。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⑹。 注释译文。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⑵“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⑷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⑸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⑹“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如梦与你共欢聚。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 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作品鉴赏。《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 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 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海上生明月诗中说是“竟夕”。 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亲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 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8ff5e1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