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作为宝宝班的教师,二年的工作使我对婴幼儿教育工作的尝试、实践有了一些感触。 万事开头难,起初接触亲子教育时可以说是一窍不通。0-3岁的孩子说话,走路都不灵活,你跟他说话,他根本就不理你,我只好从儿歌入手,从一些游戏里选出比较简单的来组织活动。然而,孩子们只是看我一个人在前面表现,完全不参与活动,而我已大汗淋漓,比上了一天的班还累。看到了精心准备的活动不成功,我很着急。于是我进行反思、分析。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是不愿意坐着学习的,只有在游戏中他们才能体验快乐,发现学习。于是,我把每一个活动都设计的游戏化。同时,教师还要用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孩子。 课程内容一步步改进,不断的走近孩子,在游戏中,孩子们情绪上好多了,注意力也得到了培养,玩得也开心,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们在活动室内跑啊,跳啊,当你想进行下一个活动时,无论怎样喊啊,叫啊,他们根本听不进去,完全不管你那一套,上完一节课,我坐在地垫上累的不想动,这是怎么回事?游戏中的孩子为什么叫不回来。 在每次活动后我和班上老师都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过渡的环节。应该用一些小道具、小技巧去吸引幼儿。于是我们选择了喊口令,每一个活动开始前教师都会让宝宝随着口令的节奏拍手。大声的说"坐下来,坐下来,坐下来,小手小手拍拍,请你快点坐下来"。这样以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宝宝都能听指令,都跑过来,安静的坐在小脚丫上了。在这学期里宝宝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弱项,所以我在每节课中都会有意识的让宝宝多表达并引导宝宝多说,比如自我介绍、(让宝宝大胆的表达说出自己的名字,早上来园主动打招呼等)操作活动中(引导宝宝说出自己的想法)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与实践,宝宝们都能大胆的表达了,话也多了,家长们看到宝宝的进步特别开心。在活动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反思。我们发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家长。每次上课时家长都在一旁看看,任凭孩子在活动室东游西走。看着老师一个人忙来忙去,不加以制止和协助。慢慢地我们在活动中整合了家庭的有效教育资源,活动前教师会告诉家长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如何教孩子的方法。活动中发现问题急时纠正,活动后进行评价和小结。这样家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位家长开玩笑的说:"每周六,我都和孩子一起来接受培训"。家长已经认识到了自己在亲子活动中的位置,渐渐地感受到教育孩子,不光是老师的事情,家长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我在工作中仍能反映出我的稚嫩,比如说,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抓的不够准确。在很多书中都有对0-3岁幼儿年龄特点的介绍。但都说的比较广泛,不太见体。在运用到活动中还是有拿捏不准确的地方。比如2-2.5岁半的宝宝会模仿成人简单的动作。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适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究竟应该简单到什么程度,还是要经过多次的实践才能总结出来。所以理论的知识是一个方向。我们教师应从劳作型,苦干型,逐步走入反思型,研究型中去。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宝宝班的阵容一定会继续壮大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a2f17edd36a32d73758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