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美食课程故事 凤城美食,蕴含顺德厨师的精神传承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常被父母用以教育子女的俗语,放到顺德名厨们的身上,非常贴切。 因为撰写《勒流厨师故事》一书,笔者与同事们前后采访了40多位各有成就的厨师。他们口述个人成长经历时,常会听到一些高频词,比如:捱得(吃得了苦)、勤力(勤奋)、落足心机(十分用心)。 这些声名已显的厨师,多数出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50年代或更早的多已隐退江湖,上世纪80、90年代的大多尚在成长沉淀。看似门槛不高的厨师行业,出师门槛不低,出名要求更高。和任何一门手艺活一样,老师傅从来都是汗水、灵气和岁月的结合体,要真正成为“厨师里的艺术家”,谈何容易。 谭永强、麦超信、连庚明和吴添权等人聊起学厨,都很难忘记谋生的初衷,起早贪黑的艰苦,以及老师傅的严苛。他们的青少年时代,社会经济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酒楼食店甚至餐饮摊档就是最好的“学校”,师傅带徒弟就是最直接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大时代的新旧交接与风起云涌,又让他们的学厨、成长与成名经历异常丰富厚实。 从他们身上几乎可以总结出一种规律:一个名厨的养成,至少需要几所“学校”的促成,包括家庭(父母或父辈)、师傅、同行、食客。 与当今烹饪学校教育方式相比,他们的职业养成往往有一种特殊的前置阶段,那便是父辈的引领、环境的促推。 “我做人做菜的标准,首先是从爸爸身上学到的。如果烧鹅不够靓,他宁愿不卖”。在谭永强心里,人品决定菜品,这是顺德美食精神的一种传承,自小耳濡目染的就是父辈们追求品质的自觉。 这些父辈除了父母,还有酒楼茶楼的师傅。“师傅不会轻易教你东西,要先观察你是什么样的人”,麦超信说。这是他们这代厨师的同感,如果连收拾厨具、厨房卫生这些细节都做不好,师傅看不上你。这也成为名厨们对新生代厨师的职业告诫,其中含有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朴素道理。 在厨师之乡顺德,厨德先于厨艺、厨政,品质被视为比烹饪、管理技术更为重要的东西。父母、师傅这样要求,是主观推动;同行、食客这样要求,是客观动力。德艺双修,适用于所有的艺术领域,事关人们身体健康与精神愉悦的饮食艺术,更不例外。 当习惯成为文化,文化孕育成氛围,饮食精神便潜生出传承力量,代代相延,绵延不绝。 仅从名厨养成之路这一角度作观察,顺德成为世界美食之都并非爆得大名。每一个体的成就,背后隐藏的都是一个地方的生活历史、地方底蕴、社会氛围和创造能力。 说到底,美食的精神便是顺德精神的生活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1599bcba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