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领域教师指导的表现手法拟人画法 拟人化是儿童绘画中经常用到的手法。儿童泛灵性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一技法的使用之广泛,6岁以内的孩子会把任何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有生命的东西。这也才更好地表现出了儿童画的纯真和稚嫩感,也是我们对儿童画欣赏评述的重要参考依据。 儿童喜欢绘画拟人化绘画表现的原因 1,儿童心理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泛灵性。 1872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了灵魂观的产生和发展,开创了“万物有灵论"的学说。后来,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时,也发现在儿童成长过程的某个阶段也存在泛灵性的特征,研究还发现在儿童3~6岁的时候,这一现象比较明显。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把任何的无生命事物看成和人一样的有生命事物,比如和玩具做游戏,对着玩具说话;比如踩到小草后,会认为踩疼了小草,会和小草道歉等。 所以,在绘画方面,用到拟人的手法也就不奇怪了,发现孩子这个阶段的画面特征时,要注意引导孩子主观表现,不要人为添加过多干预,以免影响和孩子思维和成长关键期的发展。 拟人化是儿童绘画中经常用到的手法。儿童泛灵性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一技法的使用之广泛,6岁以内的孩子会把任何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有生命的东西。这也才更好地表现出了儿童画的纯真和稚嫩感,也是我们对儿童画欣赏评述的重要参考依据。 儿童喜欢绘画拟人化绘画表现的原因 2,儿童心理需要的满足,并通过绘画方式表达和传递。 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会极大的增加绘画的趣味性,是儿童心理的真实反映。在泛灵论的生长关键期,通过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可以极大的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主要体现在情绪和情感的表达上。小朋友们会把这种满足感通过绘画或其它方式传递给别人,比如爸爸妈妈或老师等,从而保证顺利度过泛灵期。 中国的教育家和人类学家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把任何无生命体看成生命体的阶段是短暂的,是由于年龄限制了思维的发展,把对象的某一拟人化的特点体现为泛灵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种心理会慢慢过去。8岁以上,儿童心理逐渐发展成熟,泛灵期逐渐结束。但当儿童发展到这一时期的时候,作为家长还是要帮助孩子尽量满足心理上的需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4c078e19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