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文运动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5567123.doc- 1 - 35567123.doc- 1 - 第四章 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运动”,是复兴儒道和文体革新要求的合一。 针对骈体“时文”而提出的概念,指先秦两汉单行散句、形式自由的文体。 六朝以来骈体文过度发展,使文章的抒情、叙事、说理等功能都受到削弱。 以一种“矫枉过正”的面貌出现,但并没有彻底取代骈体文。后代骈散共存。 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兴起 一、中唐以前改革文风的努力 1、改革的尝试和呼声 西魏文帝时宇文泰、苏绰 隋初隋文帝、李谔 初唐史官:批评六朝文风意浅而繁,文匿而彩(《隋书·文学传序》)。 陈子昂:以雅易郑、以风雅革浮侈的努力(见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及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 2、骈体文的发展变化 从典雅雍容而内容贫乏开始向质朴流畅、内容充实的方向转化。 “燕许大手笔”的张说的一些碑志。 李白、王维的一些书、序。生动简洁,情理兼备,骈中夹散,句式变化。 3、散体文水平的提高 不仅书信尺牍,记、论、表、铭、碑等文体中也时有佳作。 李白《与韩荆州书》 李华《著作郎厅壁记》 元结《自箴》、《七不如篇》, 《右溪记》 二、古文运动的兴起 1、理论上的呼吁 复兴儒学的要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 ①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认为把伦理教化意义放在首位,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气格刚健,才显出它的实际效用。把散文的价值限定在伦理教化和服务于政治的范围。 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 志非言不形,言非文不彰,是三者相为用,亦犹涉川者假舟楫而后济。……文不足言,言不足志,亦犹木兰为舟,翠羽为楫,玩之于陆而无涉川之用。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 “文本于道”的见解。 文之作,上所以发扬道德,正性命之纪;次所以财(裁)成典礼,厚人伦之义;又其次所以昭显义类,立天下之中。…… 文本于道,失道则博之以气,气不足则饰之以辞。盖道能兼气,气能兼辞,辞不当则文斯败矣。 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 明确了散文的教化作用。 文章之道,不根教化,别是一枝耳。当时君子,耻为文人。 ②文学复古的口号 把对散文的形式、文辞、风格的要求限定在对先秦两汉古文的模拟。攻击骈体文浮靡空洞、千篇一律的弊病,抹杀楚辞、汉赋以来文学发展的意义。 萧颖士《赠韦司业书》: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人,魏晋以来,未尝留意。 李华《崔淝集序》: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六经之志也;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厉也。 柳冕《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而魏、晋以还,则感声色而亡风教,宋、齐以下,则感声色而亡兴致。 2、科举考试的新变 对文风变革的有力推动。 宝应二年(763),杨绾和贾至 主张在科举中废诗赋、去帖经而重义旨,以促进人们对儒学精神的真正理解,改变华而不实的文风; 建中元年(780),令狐峘 主持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策试,开始采用散体文形式。 中唐时代,虽然考试依旧考诗赋,但人们向官员请谒求荐,向主考投行卷,却大量用了散体文。 《旧唐书·韩愈传》: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馀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35567123.doc- 2 - 35567123.doc- 2 - 第二节 韩愈与古文运动 一、韩愈的古文理论 “道”对个性情感有限度的宽容。 1、“文以明道”的发展 张耒《韩愈论》:以为文人则有余,以为知道则不足。 朱熹《读唐志》:裂道与文以为两物。 ①伦理道德和人格修养并重 把外在礼法规范、道德信条对文学的制约转化为内在人格修养对文学内容的决定。使文学趋向自觉的表现而不是被动的诠释。 《题欧阳生哀辞后》: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三器论》:不务修其诚于内,而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 《答尉迟生书》: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故君子慎其实。 ②肯定情感的地位 重视“气”的作用。 “文气说” 的发展 《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送孟东野序》:不平则鸣。 2、强调创新 语言的创新和风格的个性化。针对骈文用典之失,但不排斥学习骈文。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学习古人词必己出。 《答李翊书》 追求创新的三个阶段。 惟陈言之务去。 《答刘正夫书》:师其意不师其辞……自树立,不因循。 二、韩愈的古文创作 实践上奠定了散体文的文学地位。 气势雄大、感情充沛而文字奇崛新颖、句式参差交错、结构开阖变化。 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猖狂恣肆。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 裴度《寄李翱书》: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以为戏。 1、风格体裁 ①说理文 结构严谨。重视行文的气势和逻辑。《原道》、《原毁》、《师说》、《争臣论》 ②杂感 近乎寓言。锐利尖刻、生动形象,一针见血,而不动声色。 《杂说》、《获麟解》 包含怀才不遇的感慨、穷愁寂寞的叹息。 ③序文 充沛的感情,真挚动人。 《送孟东野序》 为孟郊鸣不平,对时代与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一腔怨气。 《送董邵南序》 对才士沉沦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 《送李愿归盘谷序》 借赞美退隐者的清高,斥责小人的卑劣行径。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祭十二郎文》 极写内心之辛酸悲恸,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 ④记叙文 《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 生动传神。 2、艺术技巧 ①语汇的创新 多妙语警句,刻画生动传神。 《送穷文》《进学解》《原道》《送孟东野序》《应科目时与人书》 《石鼎联句诗序》《送廖道士序》 ②句式的变化 交错运用各种重复句、排比句、对仗句,增加文章的变化与气势。 发挥散文句式优势,弥补散文缺乏音乐美和节奏感的缺陷。 《进学解》《画记》《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 ③注重结构布局 《送董邵南序》《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送区册序》《送孟东野序》或以重笔陡然而起、突兀而现,或从远处迂回而来。 《原道》 抽丝剥笋般层层推进。 《原毁》 正反互映、通篇对比。 《柳宗元墓志铭》 平实表现爱其人格才华,惜其行事怜其遭遇的心情。《祭十二郎文》 直抒衷情,不讲究结构,全无格式、套语, 35567123.doc- 3 - 35567123.doc- 3 - 第三节 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一、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1、强调“文”与“道”的关系 评价骈文时不无偏激,强调以道为本时难免忽视文学的独立价值,同时也重视文辞气势等艺术特征。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文者以明道。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以辅时及物为道。……然而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文之近古而尤壮丽,莫如汉之西京。 2、与韩愈的差异 ①情感表达方式 韩愈偏重散文中情感的直接表露。“不平则鸣”、“愁思之声要妙”。 柳宗元则主张含蓄的表达。激情的克制,力度、气势不如韩愈,但隽永、含蓄、深沉却过之。与人生态度和宗教信仰有关。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②对语言技巧的态度 韩愈刻意于语言、形式上的革新与创造,以突现感情的力度。 柳宗元重视内在涵意的表现。不重语言的外现形式。自然清新流畅隽永。 《复杜温夫书》: 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 《柳公行状》:去藻饰之华靡,汪洋自肆,以适己为用。 二、柳宗元的古文创作 突破了散体文局限,创造文学化、抒情化的散文类型。 1、体裁风格 ①议论文 《封建论》 逻辑谨严,文笔犀利而流畅。 《捕蛇者说》 渲染捕蛇之险,反衬赋税之重,波澜曲折。 ②传记 《段太尉逸事状》 四个典型事迹,生动而有说服力。 ③寓言:成为独立的文体 《蝜蝂传》《三戒》《罴说》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犀利精炼,寓意深刻。 ④山水游记 ⑴以全部感情观照山水,借对自然的描述抒发自己的感受。 使山水具有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作者心灵的外化。 《愚溪诗序》: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钴鉧潭西小丘记》 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 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城山记》 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 《愚溪诗序》 无以利世。 《始得西山宴游记》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艺术技巧 ①语言:精微的观察,优美、凝炼、精致、传神。“峻洁”。 文字简洁而有力,兼有含蓄、自然之长,体现出孤高脱俗的人生情调,是一种与人格相统一的散文风格。 《游黄溪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石涧记》《石渠记》 写水,或幽深平静,或清澈浅平,或跳动轻快。或流动曲折。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 写山坡山石、岸边之石、园中之石、大山之石。 ②结构:虚实相生、忽叙忽议,使文章开阖变化,意趣无穷。 《游黄溪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 ③句式:多用短句,节奏明快并且富于变化。汲取了骈文的长处。 《袁家渴记》 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a75a33b90d6c85ec3ac6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