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词境 摘要: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词坛上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我国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他把词作为抒写自己心魂的重要手段,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获得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美感。本文从李煜词的意象、情感和哲思意蕴的角度,分析李煜词的艺术美、并从中探寻李煜的词心。首先他善于用优美的意象(如:月、水、歌女) 和朦胧的艺术效果(如写梦境)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使人在读他的词时,情不自禁地走进他的词境中,或徘徊在柔美的月光下;或荡漾在如岁月般轻轻流逝的江水中;或梦游在歌女们漂亮的舞姿中。其次李煜词注重真感情的自然流露,使他的词作既纯洁又感人,特别是他亡国后的词作,字字滴血,句句含泪。他用细腻的笔法将他内心深处那种纯真的、悲伤的、感人的情感描述了出来,倾诉了他的亡国之音、亡国之痛、亡国之思。同时李煜因为特殊的人生体验和善于思悟的个性,使他的词作,具有了一种含蓄、深沉的哲思意蕴,留给人们不少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李煜,真感情 内心 意象美, 朦胧美, 情感美 一. 李煜词的内容 1. 国君使命与诗人天性的尖锐矛盾 南唐作为江南弱国.李煜作为南唐国主.若按“有道君王”的使命行事.本应摒弃儒弱多愁的性格.攻于政事和军事。方能兴国。然而李煜天生性格多愁善感,儿女情长.加之 自幼便生活在一个艺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使得他酷爱诗词。父亲李瑗“多才艺。好读书。善骑射”。两个弟弟(韩王从善与吉王从谦)富于文艺修养,两位夫人(大小周后)精于音雄歌舞。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李煜在25岁继位之前不问军国大事,。惟覃思经籍”@,工书、善画、知音律、精鉴赏。博通众艺,造诣甚高。艺术才华与诗人气质相结合,他不断思索着人生的困惑和解脱的途径.更使他的词具有超出一般歌词之上的诗的特质 2. 亡国前后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 亡国前,李煜过的是穷奢极欲的小皇帝生活。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他前期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亡国后做了俘虏,囚禁期间受人施舍、生计维艰,而作为亡国贱虏的屈辱、 哀痛、悲恨的痛苦他难以承受,“此中El夕,只以眼泪洗面。,.于是作为一代才人的他.便遣词赋愁。留下了一首首情感真切、词风疏淡的千古绝唱。集中反映了他此时的切肤之痛和 碎心之恨:亡国之君的哀痛与悲恨。表达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变得直观外显。不再隐讳。 总之.无论前期还是后期。在李煜短短的四十二载人生生涯中.他心中满是挥之不去的无奈与惆怅,悲苦、忧患始终 伴随着他。 3. 佛教思想的深刻熏陶和浸润 江南自古就有信佛之风.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唐自中主始,就与佛教结缘,流风所及。李煜也未能免.他不仅是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甚而至于 佞佛到狂惑程度,不仅耗费财力,而且荒逸国政。 4. 李煜词中的悲苦与忧惠 李煜词中所体现的悲苦与忧患的主题.让千百年来的人们为之动容。然而众多学者在研究李词时,总是断然以南唐亡国为界。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来评述。大多认为李煜前 期词主要写其宫廷生活的奢侈糜烂.后期词则主要表现了对国破家亡的忧伤、无奈、痛悔. 5. 李煜词中的忏悔与痛悼 忏悔与痛悼主要体现在李煜后期词作中。从词作题材看.李煜前期词作涉及题材较为狭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总之李煜以极其高超的技巧深刻的表现出那最普通又 是最抽象的离愁别恨.写尽了难以说清的家国之痛。人生变幻莫测给人带来的深沉哀愁.引起后代人强烈的共鸣.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浓浓的亡国之忧、亡国之痛。如泣如诉的哀与思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特征.也使他的许多词作成为了传诵千古的经典绝唱。 二.词的意境 这个钟爱雕琢文字的男子,音律,辞章,书画,都在他手中玩得精致的当,只是除了江山社稷。但他是李煜,所以国家的危机不会成为生活的全部色彩。 他有最清凉的眼睛,只看取繁华中最绚烂的一朵;他有最清朗的格调,只截取纸醉金迷中最别致的一角。“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轻夜月。”那有两只瞳仁的眼睛里流露的,是多么烂漫的月华!风花雪月的爱情,霓裳红袖的旖旎,生命因有了这些旁支横斜而美丽。 请别再责怪他那仿佛要将几世都享遍的纵情——若能安静的坐在一角,在斑驳的时光中读他的一阕小词,感受他的眉角与文采一起俊逸神飞,那么他此后的一切,你都会原谅。 但宋朝不会怜惜这个政坛上天真的孩子。征战的脚步不退反进,草莽出身的宋太祖急切地要把天下都纳入他的版图。为了不让战火烧到南唐,李煜愿意做一切!可是,当命运扑面压来时,他却束手无策。从登上宝座开始,他就很清醒,自己拿不起比笔更重的东西。这个国家......太重了!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一定相信。来年的春天,三千里山河仍在眼底延伸,雕梁画栋俯拾即是。他的百姓,往来在金陵的大街小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结局当然是,他不相信了。这首词已似辛弃疾,分明是命运断裂时的脆响。 从一国之主到阶下之囚,李煜或许花了很久才接受“违命侯”的称呼。他只是怀念着,思念着,那物是人非的江南故国。“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他被痛苦塞得满满的,便做了个速记员,他的毛笔蘸的是墨水,流的是生命的哲学。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在那个美丽的七夕之夜,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时完成。我对这首词的感情是复杂的,就是它,召来了宋太宗的一杯毒酒,结束了李煜三年的囚徒生活,结束了李煜身不由己的一生。 我是偏爱李煜的,他词总是一波三折,回环往复。他有一种抵抗孤独的姿势,僵硬而又柔软。但最后,似乎总是徒劳无功。 我们能把他的矛盾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可以将词句一句句拆开分析:哪里用了平声,哪里用了仄声,什么词与什么词相对应,这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感情......我们可以理智的指指点点,这两句如何,那两句有如何。他却不可能想我们一样理智。 在他问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我们除了被那巨大的悲伤命中,又能说些什么? 他已经累了,就连春花秋月,他一直爱着的东西也厌倦了。在那个时候,他对活着本身都是满心怨恨的。 未来和他的心意背道而驰,过去是他无论如何都挣不脱的网。与其说他能把悲痛写得酣畅淋漓,不如说他的生命本就包含了强烈的悲剧意味。 他想放下,却不会忘记;他想麻木,却偏又敏感。 上天许是企图通过他的手,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笔永不退色的朱红,然而,却不得不牺牲了他的一生。 到最后,死亡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救赎了。后主的死亡不痛苦,这是我笃信的。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出生重瞳,帝王之相,却生性文雅,漠视官场。或许,这就是宿命吧——无奈为人君。这一生,是幸?抑或不幸?思悠千载,孰能定论? 结语:生于七夕,卒于七夕,是诞辰,亦是祭日。从李从嘉到李煜,再到后主,这一生,写下的尽是“无奈”二字„„ 参考文献:①(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4242页 ②(南唐)李煜.《即位上宋太祖表》,吴颖、吴二持、李来涛编著《李碌李煜金集》(辑梗汇笺集传),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③(宋)李清照.《词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④(清)吴任巨.《后主本纪》,《李臻李煜全集》 ⑤(宋)王经.《默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565页。 ⑥(宋)陈鸽.《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812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cfdc8a4f01dc281e43af0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