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教师版)

时间:2022-07-15 01:02: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增补内容——《论语十二章》



【原文】 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点拨: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部分。 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点拨: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点拨: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点拨:要重视榜样的作用。 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点拨: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本性,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点拨:读书人要有任重道远的意识。 七、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点拨:孔子用堆土和填土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对照说明了学习要通过积累和依靠自己的道理。 八、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点拨:孔子倡导的三种优秀的品质——智、仁、勇。 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拨:将心比己,推己及人。 十、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点拨: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 十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点拨:君子应该安贫乐道,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 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一、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二、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四、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五、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六、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七、孔子说:“进学修身就像堆土成山一样,差一筐土就大功告成了,但停下不干,功亏一篑了,那是我自己半途而废造成的;进学修身也像平整洼地一样,虽然刚刚倒入一筐土,但是不停地往里倒,最终成功了,那是我坚持不懈、一往无前的结果。 八、孔子说:“一个人不断地求取知识,就可以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而产生的困惑;真诚地待人如己,就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地实践前行,就不再畏惧任何困难。 九、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十、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交往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十一、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十二、

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论语》十二章 情景式默写挖空训练

1 孔子主张“礼”和“乐”,但他认为“仁”是“礼”和“乐”的基础,因此他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 《论语·八佾》中,孔子看到作为统治者(大夫)阶层的季氏僭越礼乐规范时,愤

怒而言:(同上) 3 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4 孔子主张“仁”、“礼”和道德,认为这应该是人生最高的追求,因此他说:(同

上) 5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在道德品质上的差异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反问“万钟与我何加焉?”请在《<论语>十二章》中为

其找到依据:君子喻于义。 7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原因在《论语》中的依据是:(同上)

8 “兄弟阋于墙”这句成语是说兄弟不睦发生家庭矛盾,请在《<论语>十二章》

中为其找到根源:小人喻于利. 9 孔子认为言谈举止是君子的重要修养之一,如果过分强调语言表达的直白,那是“质

胜文则野”,如果过分强调语言表达的文采,那是“文胜质则史”,真正做到君子之风的言谈应是:文质彬彬。 10 孔子主张称职的大夫、士在实施对社会的管理时,要恰当地运用礼和乐,所谓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若过分强调礼的秩序规范作用,就会“质胜文则野”而过分强调乐的调和装饰作用,就会“ ”。 11 孔子弟子的思想其实也是孔子的思想阐发,比如就“士”的品格来说,他们主

张:“士不可不弘毅”,因为“任重而道远”,何谓“任重而道远”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 俗话说:“成败由己不由天”,君子修养道德品质也是如此:“譬如为山,未成

一篑,止,吾止也”所以半途而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所以持之以恒。这正如孔子在回答弟子颜回关于“仁”的问题时所说:为仁由己,而由人哉? 13 孔子认为君子可分为三种,各自具备相应的稳定的品格: 14 孔子认为“恕”是君子修养的终生境界,因为子贡问他“ ?”

而“恕”的最基本现是“ 。”

15 孔子对《诗》的功用的认识可分为两个层面,在知识层面的功用是:

在社会的层面的功用最重要的是: ,这是符合“礼”

的道德要求;还有符合人的情感要求的功能是:

16 君子应有严格的言行自律,同时在实践中学习修身,所以孔子说: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其中“有道”就是“贤”,在修身养德的问题上对“贤”与“不贤”的态度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7 君子不该汲汲于物质之利,正所谓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君

子应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8 君子应该在淡泊名利的基础上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具体的做法是:敏于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9 孔子教育颜渊对“仁”的理解的话是:克己复礼为仁。同时,孔子不失时机地

对弟子进行了关于实现“仁”的告诫:为仁由己,而由人哉?

对此,颜渊谦逊地接受了,他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显现出了颜渊作为圣贤弟子的可贵品质。

20 在孔子与颜渊关于“仁”的问答中,涉及到四个问题:一、定义“仁”:克己

复礼为仁;二、解释“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三、实现“仁”:为仁由己,而由人哉?四、实现“仁”的方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礼”是“仁”的载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d2adff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