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概述(三):二十四节气历法 二十四节气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其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 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最初厘定的二十四节气,还是将一年平分为24个节段,每一段即为一节气。按一回归年为365.25日,则一节气长度平均为15.21875日。这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从冬至起,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这二十四个节气分为中气和节气两大类,一类称为中气,一类称为节气。从冬至开始排在奇数位的12个节气称为中气或中,排在偶数位的12个节气称节气或节。古人将中气和节气分配给干支各月,如冬至为子月的中气,大雪为子月的节气。这时用的还是平气法。到了清朝时,考虑了地球在近日点远日点运行速度不一的情况,采用了更为精准的定气法,远日点地球运行速度慢,故每个节气的时间区间延长,近日点地球运行速度快,故每个节气的时间区间缩短。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特别提醒 本文由山中医五运六气与子午流注学术研究协会原创整理,如果喜欢不要忘了点赞和关注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db573b3e6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