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翻译赏析—读《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两个英译本对比

时间:2022-09-19 12:18: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词翻译赏析读《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两

个英译本对比

摘要:满洲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的边塞词幽旷、郁结,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豪迈词风。这首如梦令气势磅礴,然而其中更不乏愁闷与落寞,情绪复杂。本文比较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与翁显良先生所翻译的这首词的两个英译版本,对译文如何在诗词翻译的形合与意合、再现原词的风采方面做了试探性分析。 关键词:诗词;翻译;形式;表意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6-0000-02



诗词是一种语言高度浓缩、形神兼备的艺术唐诗宋词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灿烂明珠。自宋以后,诗词发展日益没落,唯有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如鹤立鸡群,无人能出其右。纳兰性德尤其擅长悼亡词,不过他的边塞词也不乏豪迈之风,个中掺杂着自身的愁闷,情绪复杂。所以在将这首小令翻译成英文的时候,表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与表意上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英汉转换就是一件难事,要想将诗词翻译成英文则更是难上加难。许多人在这个工作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宣扬我们的璀璨文化。本文选择了杨宪益、戴乃迭与翁显良先生对纳兰这首如梦令的两个翻译版本,试图从诗词翻译的形合与意合方面着手,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试探性分析,看他们如何做到形神具备。 一、纳兰其人与边塞词

近年来,满洲第一大词人纳兰性德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词风的清新隽永赢得了广泛的青睐,吸引了大众研究的目光。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推崇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关于纳兰与他所写词的研究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纳兰热。除此之外,小说、电视剧中也不乏出现了这位满清贵公子的身影,足以显见纳兰容若略显神秘的一生对大众无以抗拒的吸引力。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其外祖父为英亲王阿济格,战功卓著,名贵一时。父亲明珠胆识过人,是清朝康熙前期著名的权相,权倾一时。容若自己也深得康熙帝眷爱,但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前途如何光明也未为可知。难能可贵的是,容若出生贵胄,但却从无骄矜倨傲,不尚奢华。

纳兰的词作中,论其成就,当属他的爱情词,悼亡之作又为其中翘楚,这与他的坎坷情路经历不无关系。

纳兰的边塞词则更多展现了黄河草莽、秋水冬山,以情衬物,以景托情,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创造一种幽旷、郁结的深远词风。纵观其词,苍凉盖过慷慨,抒怨多于豪迈,自有一番别有情致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身为康熙的随身侍卫,他常常伴君出行塞外,既无满人一统江山之骄矜,又无征夫戍卒含泪泣血的哀叹,有的只是伤情叹景的泣叹,依稀可见这位翩翩公子的细腻情感。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娓娓道来,言之亲切,正因其亲身经历,绝非闭门造车,为词生情。为情作词,依情摹景,正是纳兰性德作品具有深切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二、对《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解读

如梦令为词牌名,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其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此名。李清照、苏轼等人都作过这个词牌的诗词,其中以婉约派的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最为脍炙人口。

纳兰容若一介贵公子,边塞词却并非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而正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初春,容若扈从康熙帝出山海关巡游。皇帝出巡,声势浩大,开篇万丈一词气势磅礴,出言豪迈。然而马大勇(2011)认为,词末“‘还睡三句,竟如小儿女语。虽为实写思乡之情,毕竟头重脚轻,全篇不称。其实词中景象也可以想象,周遭的环境越是繁华热闹,则更能凸显容若内心的万般愁闷与无聊。星影飘摇,容若内心孤寂,却不能得返爱人身边,即使梦境中欲归竟被狼河汹涌波涛所阻隔。忧闷之余,只能趁酒


余欲睡,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众人皆睡我独醒,思愁凭添,词人落寞萧然的心境,跃然于纸上。

三、译文赏析

1.原文与两种英译本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 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 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 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 Nalan Xingde

The vast encampment is locked in drunken slumber. The stars whirl and whirl, as if to crash to earth.

Dreams of return blocked and crashed by the Bailang River. Sleep on! Sleep on!

To wake would be too doleful and too drear. (杨宪益、戴乃迭 译) Better Sleep Nalan Xingde

Silence settles over this wilderness of tents. Many a cup have I drained. Ah! the stars are flickering, perilously reeling.

I am off, headed for home. But that Wolf River bars my way. It howlsmy dream is shattered!

Sleep, better go back to sleep, for the waking hours are dreary. (翁显良 译) 2.译文赏析

杨宪益、戴乃迭(以下简称杨译)采用音译的方式,将词牌名如梦令翻译为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采取音译的方式,虽然意义没有得到很好地传递,但其形式比较符合一个词牌名;翁显良所译(以下简称翁译)Better Sleep用词少、简洁,比较符合原文的用词量与节奏,但是却未能翻译出字的含义,会让读者产生误解,认为Better Sleep是这首词的题目。

关于词中地名狼河的翻译,杨译本为Bailang River,这是经过对地名的考证,也是采用音译的方法。翁译本则为Wolf River。类比长江黄河的译法,Yangtze RiverYellow River,二者只不过译法不同,但是译本都是可取的。

开篇万帐穹庐人醉,气势恢宏,边塞词的豪迈气概一览无余。万帐是虚指,两个英译本都没有用具体的数字直译,而分别用“vast”“wilderness”表意。杨译“The vast encampment is locked in drunken slumber.”用被动语态来译第一句话,虽然意义也能传达出来,但词的气势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稍显不足。翁译“Silence settles over this wilderness of tents. Many a cup have I drained.”silence作主语,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旷野夜深的图画,第二个分句的倒装语序加强了语气,在表达纳兰的豪气上显得比杨译本略高一筹。

词中第二句话--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纳兰容若描写了自己酒醉入梦,梦里归家,却遇狼河阻隔,梦碎狼河边,醒来之后倍觉孤寂,凄冷。杨译“Dreams of return blocked and crashed by the Bailang River.”仍旧用被动语态,再现纳兰容若的原词情境。翁译“I am off, headed for home. But that Wolf River bars my way. It howls—my dream is shattered!”一共用了三个句子。前两句完整地描绘了归家路途被狼河阻断的无奈,第三句“It howls”河声咆哮,波涛


汹涌,破折号后的“my dream is shattered!”引出之前的一切原是梦境,可惜途中遇狼河,梦已碎,心不能静,再也无法入眠的凄寂说与谁人知。

词末的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表现了梦醒后,开篇的气势已经荡然无存,剩下如同喃喃自语,更显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无奈与寂寥。杨译还睡,还睡“sleep on! Sleep on!”两个单词对应两个汉字词量对等、节奏明快,但是却与原词透露出来的无奈的气息不太相符合,给读者一种过于欢快的感觉。翁译“sleep, better go back to sleep,”与杨译本刚好相反,颇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味,形式上与原词的还睡,还睡,相差甚远,但是用一种淡淡的语气表达了无奈醒来,百无聊赖,不如睡去的心情。最后一句“for the waking hours are

dreary.”与之前的sleep互成因果,逻辑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符合英语这种语言更重形合的特点。

四、结语

总的来说,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如梦令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将原词完整呈现,在词语组合的形式上面,有着与汉语诗词、小令相似的结构,更加契合纳兰原词。相比而言,翁显良先生的译本则更加有画面感,与纳兰容若作词的心境更加吻合,汉语重在表意,尤其是词语非常简练的诗词更是如此,只字片言之间,包含情意无限,因此对意境表达更胜一筹。因此,在做诗词的对外翻译时,尽可能地通过形式来表达意义,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意义的传达比固守诗词的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马大勇编著. 纳兰性德. 北京:中华书局,2010.3:215-216. [2]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

[3]刘姝虹. 从德莱顿的诗歌翻译三分法看英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文学语言研究. 2011.

[4]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杜颖. 从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看诗歌翻译——《水调歌头》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曾琳琳,19859月,女,重庆万盛,讲师,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汉笔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e0efebb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