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孩子-交给孩子 教给孩子 交给孩子 晨晨读小学三年级了,可每晚仍是贪看电视,到了很晚还不肯去休息。妈妈担心他早上起不来,总是苦口婆心地喊他:「晨晨,快去睡觉啦,你明天还要上课,不要又爬不起来。晨晨……」 此时,晨晨总会不耐烦地回妈妈说:「知道啦,知道啦,我明天一定会爬起来的,你不要管我就好啦。」 第二天一早,妈妈做好早餐,去叫晨晨起床,晨晨「嗯」了一声,翻个身,就没想要起来。妈妈把衣服拿到他床前,让他快起床,又离开去收拾厨房,然后把他的饭打好。见晨晨没声响,看时间要来不及了,又进去喊他,可晨晨实在是太困了,懒洋洋的就是不想动。 妈妈生气了,问他:「你不是说你会起来吗?怎么喊了你半天都不起来?」晨晨此时早把昨晚的诺言忘了,也没回应妈妈。妈妈没办法,怕他会迟到,于是帮他穿衣服,又推他到洗手间,捏上牙膏,递上水杯,让他刷牙,接着又替晨晨把被子叠好,把鞋子拿出来。等晨晨洗好后,穿上鞋,妈妈又连推带拉把他带到饭桌前,赶着他吃饭,抬头一看,时间真是快来不及了,真想替他把饭也给吃了。急得一身汗,可晨晨似乎感受不到妈妈的着急,虽然妈妈一直大声催,他却仍是慢吞吞的。等晨晨吃完饭,妈妈又骑车载他到学校上学,回来后,自己才开始吃早饭,简单收拾一下,才上班去。 一天还好,但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情节,妈妈实在是筋疲力尽、心情郁闷,却又无可奈何。 有一天,刮了台风,学校决定放假一天,于是班主任老师打电话来通知妈妈说明天不必上学了。妈妈一忙,也忘了将此事告诉晨晨。 第二天,妈妈像往常一样,叫晨晨起床,晨晨仍是「嗯」了一声,翻身又睡着了,妈妈想今天不用上课,就让他多睡一会吧,便没有再叫他。等晨晨一觉醒来,一看,竟然九点多了,这可怎么办?大家都在上课,他竟然睡过头迟到了!1 / 3 教给孩子-交给孩子 左思右想,怎么赶都来不及啊,手足无措,竟坐在床上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还怪妈妈:「妈,妈,你怎么没叫我起床啊?都怪你,都怪你,害我迟到了啊……」 妈妈过来,故意说他:「我都叫你起床了,是你自己不起来的,怪谁啊?」晨晨听了,无话可说,妈妈的确是叫了自己,但以前都是妈妈一直把自己拉起来,又帮自己穿衣服,推到洗手间的,今天怎么只叫了一声就不管自己了,因此还是责怪妈妈,哭得非常伤心,他可从来没有迟到过啊! 妈妈问:「你也会害怕迟到啊?那怎么叫你早点睡不睡,早上叫你起来又不起来呢?下次看你还敢不敢了!」 晨晨委屈地望着妈妈,妈妈见他哭得那么难过,好像也有悔改的样子,心一软,就马上安慰他:「你也不要再哭了,因为刮台风,学校今天放假不用上课,我想让你多睡一会儿,不过现在也很晚了,你也该起床了。」 晨晨一听今天放假不用上课,开始有点生气,妈妈竟然没告诉他,但也不哭了,一抹眼泪,扭身不理妈妈,一头扎进被窝,又睡他的大头觉了。这次任凭妈妈怎么喊,他也是不起床了。 到了晚上,妈妈依然在喊着:「晨晨,该睡觉了,明天还要上学呢。」可是,以前的情景又在上演,晨晨仍是信誓旦旦,然而第二天一早,却又重复着过去的故事……从此,妈妈每天都要急出一身汗,晨晨却依旧懒洋洋,凭着妈妈又推又拉直到学校。 其实,晨晨心里比谁都清楚,妈妈一定不会丢下自己不管的,她一定会喊自己起床,帮自己穿衣服,送自己上学……一切都交给妈妈就好了! 然而,妈妈到底要照顾晨晨到什么时候呢?每天如此,当有一天,妈妈真没有按往常的习惯照顾晨晨,晨晨是不是又要大发脾气:「你怎么没叫我起床?你怎么让我迟到了?」 孩子一颗感恩的心不见了,对于长辈的付出,更觉得是理所当然;同时,孩子那自律的态度也没有了,一切都依赖于父母;而且,他对自己所承诺的,也没有信用。我们不知道,我们的一个不忍心,有时反害了孩子,使他变得骄纵无理,懒散又不知感恩。 2 / 3 教给孩子-交给孩子 记得有一位孩子,已读高中了,对人没礼貌,有一次,父亲教训说:「孩子讲话不可以这样。」孩子呵呵地笑了两声说:「我再怎么没礼貌,也是你们培养出来的,我是你们的教育成果,不是说嘛,『养不教,父之过。』」 听到这话时,有多少的遗憾与无奈?我们对孩子一生,怎么能轻忽呢? 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吧,虽然他们一开始可能做得并不好,但多几次的磨炼后,相信他们可以学会的。从小培养一些生活能力与为人处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照顾自己,毕竟大人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代替他们成家、工作、养儿育女。 用心教给孩子吧,像穿衣叠被、买菜做饭、洒扫庭除、接待客人等等。也放心交给孩子吧,让他们有勇气去承担责任与后果,纵然再痛,也能从中得到启示,吸取教训,知道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放手让他们踏出步伐,学着突破人生的每一个关卡,相信,孩子在我们的陪伴与引领下,会做得更好,也会更加进步。以此,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e18c99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