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风俗篇

时间:2022-10-26 02:50: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悟风俗篇

岁时风俗,主要记载大悟县内传统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大悟县原名礼山县,1933年由河南罗山、湖北黄陂、黄安(今红安)、孝感等四县边陲地带组成,故此,有些节日的时间和习俗不尽相同。现在,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大部分被同化或淡忘,只有少部分仍沿袭至今。为保留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完整性,此篇力求全面地向读者展现县内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习惯。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俗称“大年”,是最为隆重的节日,俗语称“叫花子也有三天年”。春节期间,各种俗礼、禁忌得以充分展现。新年初一大清早,男女老少旨着新衣,首先给本户族长者拜年,然后,同辈间依年龄长幼依序相互串门恭贺。初二,各地则有所不同,原从黄陂、红安划过来的新城、彭店、夏店、刘集、四姑、河口、吕王等地,外甥给舅舅拜年,已婚女子要前往娘家拜年;而从罗山、孝感划过来的丰店、宣化店、二郎店等地,则为忌日,亲朋间不许拜年。初三,已婚男子均要前往妻子娘家拜年,称之为“走丈人”、“拜丈人”。由此可知,县内民俗尊卑之序为:一尊父,二尊母,三尊妻,在这三天内,如果不尊世俗,便会被人非议。此后,则为朋友间相互拜贺的时间,便没有什么礼俗约束了。这一风俗,至今变化不大。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亦称“上元节”、“月半”,是一年中最大的欢庆娱乐节日。元宵节期间,各地都有灯会的娱乐习俗。灯会的形式各异,有的玩龙灯、舞狮子,有的划彩莲船、赶竹马、捉蚌壳精、耍蝴蝶、挑花篮、踩高跷等。一般都是正月十三日晚上起灯,元宵节晚上(或正月十七)收灯,其热闹程度胜过春节,故有“月半大似年”之说。元宵节一过,便称为“年过月尽”,意味着新春佳节结束,各自又该忙生活去了。

二月花朝:农历二月十二日(有的地方为二日或十五日),传说是百花的生日。这天,姑娘们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结伴出外游玩。已婚妇女也穿戴一新,或走亲访友,或进寺庙朝拜观音,求子祈福。游玩后,


都要在路边采摘一把青菜带回家中,谓之“采青”,其意思是指一年中有新的长进,预兆吉祥。此外,小女孩则要在这一天穿耳环,说是“二月花朝穿耳环,耳朵不肿不痛”。这一习俗,解放后逐渐淡化,现已不存。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这一天为城隍诞辰。凡供奉有城隍的寺庙,都要举行迎神赛会,搭台唱戏,各地老百姓则前往上香、祭拜、看戏,甚为热闹。晚上,中、青年男女则结伴到户外高处看“鬼亮”。据说谁将在当年死去,其魂魄就会在三月三外出游荡,谓之“三月三,鬼邀伴”,人们看到的“鬼亮”就是未亡人的魂魄。这一习俗,已被视为封建迷信而淡化。

清明节:祭祀祖先的节日。节日前几天或节日当天,无论贫富老少,都要到祖坟地上坟土、燃香烧纸、放鞭炮祭奠,县内有“清明不祭祖,死后变猪狗”的说法。但是,清明节前一天,不能到祖坟地动土或祭祀,谓之“寒食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有大、小端阳节之分。农历五月初五日为“小端阳”,农历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四姑墩一带为十八日)。是日家家包粽子、发面馍,还采集带露水的艾蒿、车前草,洒上雄黄酒(勿饮)晒干储藏作药用,说是能驱虫祛邪,有的还将雄黄涂抹在小孩的面部、胳膊、小腿上,说是能避邪恶、驱毒虫、百病不生。现在,端午节仍要吃粽子、发面馍,以资纪念。接新姑爷(女婿)过端午的习俗尚存,其余尽废。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鬼节”。相传“七月十五是中元,阎王开放鬼门关。”这天,各个亡魂都跑出地狱,到人间吃祭品、领施舍、讨纸钱。家魂回各自家中享受祭奠。那些孤魂野鬼无家可归,则四处游荡,争抢祭品,如若抢不到祭品,便祸害人间。为了不让孤魂野鬼骚扰家魂和人间,县内有“七月十五鬼门开,燃烛烧纸免祸灾”的习俗。人们在各道路、河塘边,燃放油灯或蜡烛,撒放一些食物,称之为“点河灯”、“放路烛”。现在,此习已有较大变化,只有新亡人(即当年死去的)的家庭,在这天举行一次祭祀活动,亦称“新月半”,以示对新亡人的悼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e3f6d8ff6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