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文以“月”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分别时的凄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乐曲结束,听者还沉浸在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琵琶女婚后的孤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乐景衬托白居易身居贬谪之地的孤独。 2、面对浩浩长江和滔滔黄河,古代文人曾滋生出无数诗情画意来,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 如《诗经· 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女主人共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重闻琵琶曲,司马青衫最伤心的情形;李商隐《锦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它所渲染的意境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及,但它却真的写出了诗人的悲哀。 4、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愁绪却异彩纷呈。如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文人善于借“秋”表情达意或烘托意境,如杜甫《登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出他凄苦的身世遭遇,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烘托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 6、古典诗词善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如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长江水系漫长,水域宽阔,水流舒缓,自然容易滋生出无数诗情画意来。譬如,苏东坡在赤壁下把酒对歌,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清美,发出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幽叹;青年才俊王勃,在江西南昌精美壮丽的滕王阁上,挥毫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滕王阁序》)的漂亮诗句;白居易登临浔阳江头,抒写了一个“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凄美故事;而杜甫呢,则在《登高》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对长江之景作了另一种注解。 8、古诗词中善于运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9、古今文人常用古诗文名句来励志勤学,修身养性。请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 庄子的 《逍遥游》 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鹏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他在《上李邑》一诗中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3)《孟子》 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在《伶官传序》里则用对比的手法说明了这个道理:“忧劳可以兴国, 。” 10、如果强调空想不如学习,可以引用《劝学》中的名言 , 。 11、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 , 。”两句抒发了对东吴繁华,孙权业绩已随历史而去的感慨。 12、《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论说的句子是 “ , ”。庄子用对待“誉” 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句子是“ , 。”《逍遥游》中作者论述什么是“有所待”时,运用了“大年”和“小年”的对比论证,其中的“小年”作者认为:“ , ,此小年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e61a87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3.html